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双遗联袂借船出海 这版《浮生六记》演出了“国际范”
2020-03-30 10:11: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
听新闻

近年来,新编戏曲剧目数量增长与市场预期不理想形成的反差,已逐渐引起戏曲界专家学者的重视,而新编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却以其独特的艺术展现方式和浸入式的感官体验,受到多方关注和好评,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该剧是在清代苏州文人沈复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苏州好端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是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携手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倾力打造的“戏剧+”创新文化项目,自2018年七夕首演以来,已演出逾百场。其传播策略立足国际视野,主要表现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维度。

为了开发和吸引更多潜在的海内外观众,该剧在主题选取和呈现方式上都独具特色。剧中沈复、芸娘本是表兄妹,因一碗花粥定情,两人成婚后,居住在苏州沧浪亭畔,构筑起一段烟火神仙般的诗意生活。苏州的沧浪亭、虎丘、醋库巷洞庭君祠、仓米巷、万年桥、太湖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到真实的地点追寻几百年前发生过的真实故事,是该剧一大吸引力。同时,这部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剧作,又与昆曲里常见的才子佳人传奇截然不同。它既区别于至情以感天地泣鬼神的《牡丹亭》,也相异于因皇权社稷而割恩遗恨的《长生殿》,讲述的只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凡人凡事,却又不平凡——在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社会,沈复却鼓励妻子女扮男装并陪她一起出门观灯,于细微处闪烁出中国戏曲中鲜有的现代光芒。“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却以“恩爱夫妻不到头”的悲剧收场,看似笔调平和舒展,实则蕴含着中国文学史上的悲剧因子。此外,自1935年林语堂英译本出版以来,《浮生六记》先后被译成德、法、丹麦、瑞典、日、马来等多国文字。译者与译作在西方世界享有一定知名度,是它吸引外国观众、打开国际通道的一个重要前提。

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的演出地点为剧中故事发生地之一、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在这部剧中,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园林和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双遗联袂”,大大提升了剧作的文化内涵。演出并不固定于园中一景,而是让观众随人物剧情移步换景,这种实景浸入式体验与静坐剧场里的观演完全不同,使得观众的代入感、参与感倍增。此外,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还针对不同天气状况设计了晴版和雨版路线,针对不同的观众需求量身定制包场版,并于场外相继推出主题活动,如策划见面会、故事会、清赏会、苏式生活展、少儿体验营等,继而开发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旅游线路演出以及系列文创品,将戏曲、文创、生活有机融为一体。这种多渠道的推广模式也是这部剧的一大亮点。

作为一部诞生不久的新剧,主创团队自创作之初就对其“国际范儿”的养成给予充分关注。纵观国内的戏曲演出,现场配有英文字幕的占极少数,即使有,译文质量也参差不齐,这是严重影响中国戏曲“走出去”的重要原因之一。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园林里多个表演地点都安装了汉英对照字幕,或嵌于花窗之中,或立于假山脚下,与剧情场景完美融合。其中英文字幕由精通汉语、专门从事中国昆曲研究的英国人郭冉来翻译。这些精通中国文化和汉语的汉学家既熟悉西方受众的心理,又拥有外语表达的先天优势,邀请他们加入到中国戏曲翻译队伍,无疑是中国文化“借船出海”的明智之举。

中国戏曲的许多经典剧目流传了几个世纪,在西方国家知名度仍较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曝光太少。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不同,在它诞生不满一周岁时,已争取到走出国门、登上世界舞台展示的机会。2019年7月,该剧被中国文旅部外联局委托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主推的“聚焦中国”选中,亮相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同时也代表苏州在法国巴黎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是近年来诸多新编戏曲中与众不同的一部,尽管它并非具有传承谱系的经典剧目,在昆曲声腔科范方面仍需不断完善,而且目前偏高的票价也使得部分观众望而却步,但它“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传播策略确实独具一格、别具匠心,尤其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更值得其他剧种和剧目学习借鉴。(朱玲)

标签:昆曲;园林;苏州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