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寒食节:穿越两千多年的温情纪念
2020-04-03 09:2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春日的青团

苏东坡的《寒食帖》写于寒食这一天

4月4日是今年的清明节气,而在清明节的前两三天,一般被认为是另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如今,寒食节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在古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频频出现在唐诗宋词的字里行间。在江苏各地,如今也依旧保留着一些与寒食节有关的民俗和食俗。

躲到山里的介子推,留下一个节日

很多人都知道,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介子推被晋文公重耳误烧而死的故事,但在《左传》《史记》中,却并没有“介子推被焚”的结局。贤士介子推跟随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重耳复国成功后,奖励和重用对自己始终不离不弃的跟随者,唯独忘了曾割股救主的介子推。“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他和母亲一起隐居起来。重耳发现自己遗漏了介子推,非常后悔。介子推死后,重耳封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南)下的绵上为介子推的祭田。

到了西汉刘向的《新序节士篇》中,介子推的故事进一步得到丰富。重耳封赏功臣后,介子推发现自己竟被遗忘,作了一首《龙蛇歌》来表达失望之情:“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其安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他将重耳比作“龙”,将自己比作“蛇”,感叹自己跟随重耳辗转流离了十九年,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心灰意冷的介子推隐居到绵山中,躲了起来。不久,重耳见介子推失踪,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连忙带人去绵山寻找介子推,却始终没有找到。有人给重耳出了一个馊主意:不如放火烧山,介子推定会逃出来。于是,重耳命人放火,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最后,介子推竟被活活烧死在山上。

相传介子推死后成神,为了纪念他,太原一带的老百姓在介子推遇难的那个月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也就是所谓的“一月寒食”。东汉周举当并州刺史时,认为“一月寒食”不利于百姓健康,说服大家将“寒食”的时间改为三天。到了魏晋时期,“寒食”习俗传遍全国,具体的日子渐渐演变到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前后。此时,天气已慢慢暖和,吃寒食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多危害,也与《周礼》中规定的“修火禁”之俗相应。

有意思的是,在南京市高淳区游子山脚下,竟有一处“介子推墓”,有守墓的石人,旁边的村民亦自称是介子推的后裔。不过,经学者考证,这处“介子推墓”可能是介子推后人从北方移居到此而建的“纪念性墓葬”。

暖日凝花柳,唐诗中的江苏寒食节

“寒食”的习俗历朝历代都有不同。唐代,寒食节是极其重要的节日,往往延续三天,分别是冬至后第一百零四天到第一百零六天,这三天又分别有大寒食、小寒食、官寒食、私寒食等不同叫法。唐代人对寒食非常看重,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普通百姓,这几天都只能吃冷食。官府会派人到民间查访,看谁家胆敢生火做饭。检查的方法很简单,将鸡毛插在这户人家的炉膛灶灰里,如果鸡毛没有焦,就说明这户人家没有烧火。如果鸡毛焦了,说明灶灰未冷,刚刚用了火,违禁的人家会得到严厉惩处。

“寒食”也一直是古代诗人热衷的题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的《寒食》勾勒出一幅唐代长安寒食风俗画,提及了寒食节即将结束时皇帝往往要赐给宠臣以火种。暮春的长安,满天都是飞花柳絮,冬风吹斜了柳树。到了晚上,权贵们点起了皇帝赏赐的蜡烛,这才有了袅袅轻烟。细品《寒食》,能够读出诗人对权贵阶层的辛辣讽刺。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王建),“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元稹),“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杜甫),“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贾岛),“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 ”(徐俯)……唐宋文人们用诗句描绘了寒食节前后的明媚春光,也记录了断火、取火的生动民俗。

写于江苏的古代诗词中也不乏与寒食节有关的名篇。以《枫桥夜泊》而家喻户晓的唐代诗人张继,其另一首代表作为《阊门即事》:“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节这天,诗人登上苏州阊门,满眼看到寒食节之后,田地一片荒芜,难得有几处新烟,表达了对统治者压迫农民的愤懑和痛心。

“寒食清明卖酒家,酒瓶乱插红白花”(元代龚璛《吴中寒食》),“寒食家家踏晓晴,好风吹我出重城”(宋代林歆 《吴中寒食》),这是寒食节前后,苏州城内城外,春光满目的明媚风景。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也写得清丽可人:“广陵寒食天,无雾复无烟。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莫唤游人住,游人困不眠。”烟花三月,唐代的广陵城春色旖旎,吸引人们纷至沓来,游春赏景。

舌尖上的寒食节,这是春天的味道

明清以后,寒食节渐渐固定为清明节的前一天。和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清明节一样,寒食节也有丰富的民俗内涵。

宋代时有“寒食十八顿”之谚,意思是寒食节期间,吃饭不需要严格遵循一天三顿的频率,想吃随时可以拿冷食、熟食来吃,因此民间形象地说“馋妇思寒食,懒妇思正月”。全国各地,寒食节该吃怎样的冷食各有不同。江南的青团,据说最早就是寒食节的冷食。明代郎瑛《七修类稿》中说:“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袁枚《随园食单》中则记录青团的做法:“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糕团,色如碧玉”。

苏州人极爱青团,记录清代苏州民俗的《清嘉录》里载:青团和焐熟藕不但是苏州人寒食节吃的冷食,也是清明节祭祀祖先的食品。苏州黄天源、万福兴、明月楼等老字号的青团尤其受到推崇,除了传统的豆沙等甜口馅料,如今也出现了咸蛋黄肉松、梅干菜雪笋等咸口馅料。糯而不黏、绵而不软,咬上一口苏州青团,嘴里弥漫的是艾草的悠悠清香,这不正是春天特有的味道吗?

出自镇江的传统美食“京江脐”在扬州、南京等地曾流行一时,就被认为是因寒食节而产生的食物。民国学者潘宗鼎所著的《金陵岁时记》说,南京人过寒食节,要提前准备“寒具”,即油炸的馓子,一个个圆圈相连,呈扇面形状,适宜冷食,也很美味。

在镇江丹徒东乡,有一个和介子推密切相关的民俗——“黄明踏青”。在过完了寒食节、清明节后的第一天,丹徒、扬中、丹阳很多乡民要结伴登上海拔258米的圌山,民间有“黄明登圌山,瑞气保平安”“黄明登圌山,腿脚不发酸”“黄明家家吃馓子,噼里啪啦好日子”等谚语。为何称为“黄明节”,有一种说法,“黄明”与当地方言中的“亡命”谐音。“黄明踏青”正是为了纪念亡命绵山的介子推,人们登上圌山,远望北方的绵山,追怀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忠孝双全的仁义之士,从介子推的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于 锋

标签:介子;寒食;寒食节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