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瓮城西门遗址航拍。
在时间的长河里,有一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节点,比如公元208年。
这年正月,孙权西进攻杀黄祖,砸开了荆州的东大门江夏;与此同时,曹操在邺城玄武池训练水军,半年后南下进攻荆州;此前已经投奔刘表的刘备,驻扎在荆州北部的新野,直面曹操集团。
三双当时最具战略远见的眼睛聚焦荆州,一场壮阔的历史大戏就此展开。当年冬天,赤壁之战速战速决,三分天下的格局就此奠定。
而在孙权的大后方江东地区,最具战略意义的事件是他把行政中心从苏州迁到镇江,此举标志着孙氏集团告别相对富庶的吴地,正式北上西进,竞逐天下。
新迁的城池就是今天长江南岸北固山南峰上的铁瓮城,当时叫“京城”。此处高山绝壁,控扼长江,下临海口,更像是一座军事堡垒。如今,铁瓮城西门遗址正在考古发掘中,从这一处历史切片中可以读出怎样的历史风云?
据山临江,铁瓮城为何叫“京城”
5月3日,镇江烈士陵园以南,第一楼街东侧,铁瓮城西门遗址考古工作正在进行。6个探方刚刚发掘了二三十厘米深,露出了石头路面。考古队领队、镇江博物馆副馆长王书敏告诉记者,这是明清地层,孙吴时的地层埋藏在地下六七米深。自东汉末年修筑以来,铁瓮城一直是京口、润州以至镇江府的治所所在,是镇江文脉汇集地,文化地层特别厚。
这处发掘点是铁瓮城的西城墙,已经发掘完成的西门城墩就在其北侧数十米处。“考古和勘探表明,城门中间是宽约4米的道路,两侧门墩宽度超过20米,城门就跨在两个门墩上,早已损毁,残高接近2米。”站在南侧门墩的发掘现场,王书敏指着发掘现场的“深坑”对记者说,“门墩主体用土夯筑而成,东西长约28米,这是铁瓮城西门的厚度,相当于今天的10层楼横躺下来,这个尺寸非常惊人。”
不仅如此,铁瓮城的城墙还使用了青砖包砌。记者在现场看到,地面以下最深处约7米的地方,门墩的内外两侧都砌有青砖,由下向上逐渐收窄,一层层砌得非常整齐,城墙边还有散水坡、排水沟和步道。中国历史上用砖砌城墙出现得比较晚,与铁瓮城几乎同时期的东汉首都洛阳的城墙仍然只是用土夯筑,铁瓮城是较早出现砖包墙的城池。
铁瓮城的位置更表明它的军事性质。王书敏告诉记者,铁瓮城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唐代,在东汉和三国时期,铁瓮城被称作“京”或“京城”,《尔雅》说“丘绝高曰京”,而铁瓮城正好坐落于一座高出周边平地10多米的山体上,它位于北固山南峰,当初建城时将山体削陡,包砌砖墙。铁瓮城背后的北固山北峰和中峰当年深入长江,三面环水,突兀高耸的山体使得铁瓮城不仅便于瞭望,而且占尽地利,易守难攻。
南朝顾野王《舆地志》记载该城“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这与考古发现相一致。铁瓮城考古已经持续了近30年,早在1991年南京大学考古学科师生与镇江考古工作者在铁瓮城西垣和北垣先后发现了六朝早期夯土和包砖墙,以及唐宋时期夯土墙垣。2004年,铁瓮城六朝时期南门遗址被局部发掘,2018年起,西门遗址开始局部发掘。考古表明,铁瓮城的形状很像一个大口瓮,今天看来就像是一口大钟。它的规模不大,南北长约480米,东西最宽处近300米,城址面积只有10多万平方米,王书敏形容其“还不如今天的一个小区大”。
规模不大,墙体厚实,包砖加固,依山而建,下临长江,固若铁瓮,显然这座城池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而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行政中心。在唐代,刘禹锡有诗云:“土山京口峻,铁瓮郡城牢.”杜牧有诗云:“铁瓮城高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都强调铁瓮城的军事价值。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把治所从苏州迁到镇江?苏州地区开发较早,春秋时期苏州就是吴国的都城所在地,越王勾践灭吴后还一度把都城迁到苏州。在东汉末期,苏州的发达程度远超镇江,孙吴集团把行政中心从太湖地区迁到长江沿岸,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走出苏州,孙权为何选中镇江
铁瓮城营建于何时?考古并没有发现确切证据,根据文献记载,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公元195年,孙权的哥哥孙策占据江东,派将军孙河“屯京城”;
第二种说法是公元204年,孙河的侄子孙韶“缮治京城,起楼橹,修器备以御敌”;
第三种说法是公元208年,孙权“徙镇于此筑京城”。
无论铁瓮城是不是孙权本人下令营建,他都在公元208年作出了迁治所的战略决定,这标志着孙氏集团改变自身定位,从远居太湖的地方集团正式转型,走上竞逐天下的中心舞台。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学锋曾在1991年至1992年参加过铁瓮城考古,他告诉记者,当时的孙权集团总体处于军国政体,确保军事胜利和扩张是最重要的任务,因此领导人带着核心团队到哪里,哪里就是治所。作为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孙权深知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只有扩张进取才是生存之道,满足于偏安一方很难逃脱被兼并或被消灭的命运。苏州一带虽富庶却无险可守,敌人越过长江便可长驱而入,要保住江东地区进而竞逐天下,就必须控制长江中下游,北上和西进就成为孙氏集团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早在公元200年,鲁肃与孙权就有一次东吴版“隆中对”,确定了割据江东、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掌握长江一线、进而图谋天下的整体战略。公元208年正月攻杀黄祖成为东吴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战略重心的转移必然带来行政中心的转移。
那么,走出苏州的孙氏集团为何偏偏选中了镇江这个不发达地区呢?
张学锋认为,这主要出于军事考虑。“六朝时,南方军事堡垒选址有一个规律,那就是要在大江大河岸边的高山上筑城,同时城下要有一条宽阔的河道汇入江河,以停泊军舰、商船,便于军队驻扎和物资调运。”他告诉记者,“铁瓮城东侧原本有一条通往长江的河道叫润浦,正好可以承担这样的功能。孙权此后营造的南京石头城,同样坐落于长江边的山上,山下秦淮河直通长江。在当时,铁瓮城和石头城分别是丹徒县和秣陵县的荒郊野外,但是孙权仍然要在这两处筑城。”
不过赤壁之战爆发时,孙权并不在铁瓮城内,早在备战时,他拥军进驻柴桑(今江西九江)观望局势,最终决定联刘抗曹,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告终,拉开了三国的历史大幕。
公元211年徙治秣陵(今南京)建石头城之前,孙权坐镇铁瓮城3年左右。根据史料记载,刘备曾两次到铁瓮城拜会孙权,一次是公元209年,刘备来求取荆州,周瑜知道后进谏孙权扣留刘备,但鲁肃力主联刘抗曹,曹操得知刘备借得荆州的消息时,吃惊得把写字的笔都掉在了桌子上;另一次是公元210年,孙权将妹妹许配给刘备,刘备前来招亲。《三国演义》中记载刘备招亲地点在甘露寺当是演义,江南第一座佛寺是公元241年西域康僧会在建业(今南京)创立的建初寺,已经在刘备招亲30多年之后了。
称帝定都,孙权为何回到南京
公元229年4月,孙权在武昌(今鄂州)称帝,九月迁都南京。早在公元211年,孙权就把治所从镇江迁到了南京,兜兜转转18年,他为何最终选择了南京?
伏笔在公元208年已经打下。赤壁之战后,孙权亲自带兵进攻合肥,围攻月余却没有得手。这是他第一次亲征合肥,此后20多年间他又三次带兵攻打合肥,均以失败告终,合肥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原来,赤壁之战后,中国的战场主要集中在荆州的江陵、襄樊地区,以及扬州的合肥一带。对曹操来说,占据合肥沿巢湖水系出濡须口入长江,就可以威胁宁、镇地区;对孙权来说,攻占了合肥就可以直接威胁曹氏大本营许都。刘备是盟友,曹操是敌人,因此孙权把攻防重点放在了长江下游。
然而随着孙刘两家争夺荆州而决裂,孙权归附曹操、杀关羽,防务中心又转回荆州,因此公元221年孙权又把治所迁到今天的湖北鄂州,将之更名为武昌,并修筑武昌城(今考古界称之为吴王城)。主持南京石头城考古又参与过鄂州吴王城考古的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告诉记者,吴王城临山临湖,缺乏战略纵深,但孙权称帝后迁都南京主要还是出于军事需要:“刘备去世后,蜀汉与孙吴再次结盟,孙权称帝后蜀汉不仅派使者祝贺,还与孙吴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以及瓜分曹魏地盘的协议。而孙权在称帝前就与曹丕翻脸开战,因此防务中心又回到了宁镇一带。”
在贺教授看来,南京的建都条件要好于镇江,同样控扼长江,但南京四周群山环抱,更有利于防御,秦淮河水系稳定性也超过镇江地区,他说:“有一个必须要考虑的历史地理因素,那就是东吴时镇江位于长江出海口,海潮涨落难免影响江口的通行,而南京虽然也有被海潮侵袭的历史,但情况要比镇江好得多。”
那么,除了南京之外,长江下游还有可供选择的重镇吗?贺教授认为马鞍山的采石矶一带也可以考虑,然而那里与濡须口隔江相望,在战争时缺乏回旋空间,因此南京是东吴建都的最佳选择。1800年来,南京成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而铁瓮城作为孙权“长江战略”的第一个据点,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东吴政权的崛起之路,进而影响中国历史进程。西门遗址那些重见天日的断壁残垣,让人惊叹于公元208年那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风云。
本报记者 王宏伟 陈 洁
本报通讯员 李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