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运河,如何激荡下一个千年
2020-06-29 09:2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为听取各地意见,提高《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编制水平,省文旅厅日前在淮安召开《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苏中苏北片区征求意见座谈会,共话运河发展。

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崛起注入强大动能的运河,今天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运河与江苏,对于彼此又意味着什么?

运河,江苏历史发展的“重要起点”

江苏,自古便是“富甲一方”的经济强省、文化强省——

古有“贯通南北”、催生沿岸商品经济的京杭运河,今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三座自由贸易试验片区、一个国家级新区、一个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和众多令人眼红的战略叠加“试验田”。

然而,两处跟“江苏”与“运河”有关的细节,虽可谓江苏历史上两大“发家之本”,却鲜为人知——

其一,已知世界最早的运河水道,是位于江苏南部的胥河。

其二,由吴王夫差下令开凿的邗沟,南起扬州长江北岸,北与淮河相连,打开了吴越地区与中原互通的“另一通道”。而邗沟,正是京杭大运河在江苏最早的前身,也是纵向连接江苏南北最早的尝试。

历史上,运河是打开江苏发展脉络的一个“重要起点”。甚至早在京杭大运河之前,人工开运便已成为江苏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的重要支撑。

而真正让江苏因运河“闻名于世”的,依旧是京杭大运河。伴随隋唐时期大运河的落成,中国南北货运贸易的往来,实现了提档增速。所谓“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则更彰显出流经江苏的大运河南段线路,曾令整个江淮地区都尝到过地缘升级带来的好处。

移步眼下,今天运河为江苏发展带来了什么?

镇江远郊,泰山湾,被称为“苏南运河的屋脊”,京沪高铁由此飞驰而过。高铁桥梁下方,是历史悠久的运河。在这里,可以直观感受铁路、水运两种运输方式速度上的差异。

一组数据,足以描绘当今运河给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2016年,京杭运河江苏段运输总量3.1亿吨。这一通行量,相当于在沿苏北运河的公路网上,每天增加4.2万辆中型载重货车或增开1000列货运班列。截至2016年,江苏每年有三分之一的货运量,特别是煤炭和建材的运输,需要通过运河水网得以实现。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时至今日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定位,运河功能不仅是文化

虽然京杭大运河在运输成本上有一定优势,但其综合运输效率及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正经受史无前例的考验。尤其是,在公铁路网愈织愈密的情形下,近年来运河对沿线村镇第二产业中传统支柱行业的“统治力”,有所减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大运河功能定位的探讨,在近5年内持续升温。其中,围绕“文化”“产业”和“交通”三大关键词,探讨最多、所做文章也最多。

首先是文化。2015年7月,省政府召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座谈会,首度明确提出,要以遗产资源为支撑,以沿线城市为节点,在大运河江苏段全线率先建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

此后两年中,省内沿运城市纷纷建立大运河专题展馆。作为大运河申遗工程牵头城市,扬州更建成了大运河扬州段遗产数字管理平台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江苏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成为全国示范带。”2018年,时任省文化厅副厅长方标军谈及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时说。

京杭大运河的功能定位不仅是文化。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苏省委主委胡刚建议,将建设“京杭大运河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大运河纵贯南北,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及淮海经济区。建设大运河经济带,让沿线产业及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对形成新的国家发展支撑、完善我国战略空间布局具有积极作用。”胡刚分析。同年4月,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赴苏鲁两省调研并指出,保护和开发利用大运河要着眼于大运河功能的历史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突出大运河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关键问题,综合考虑各方意见建议。

改变村落面貌、调优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已是沿运地区村镇的共同诉求——在地方一系列期待中,既有航道等级提升、大宗货物散运方式加快转变和码头转型,也涉及运河流域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希望进一步理顺二、三产业发展中的内在逻辑,使苏中苏北一些历史上因运河而起、沿运河而生的城镇村落再度兴旺。

振兴,“以文促产”抒写新篇章

如何强化统筹,奏响“千年古河”协同发展之歌?

2018年6月,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省委书记、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娄勤俭指出,江苏是大运河起源地,不仅文化遗存最多,而且品位最高;大运河流经区域自古就是富庶之地,现在大运河沿线仍是江苏的经济重心、创新前沿;我省大运河沿线城市参与文化带建设的积极性高,各方面工作已有了良好开端,在运河沿线城市中已经先行一步。当前,把握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内涵要求,要做到文化遗存保护走在前列、文化价值弘扬走在前列、生态保护修复走在前列、沿线环境建设走在前列。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系统推进,统筹区域共同品牌打造和地方文化特色塑造;注重规划引领,完善建设规划,打造文化精品;注重体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注重舆论引导,深化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2019年8月接受媒体采访时,省长吴政隆指出,江苏大运河沿线常住人口占到全省85%、经济总量占91%。在大运河流经省市中,江苏段纵贯南北790公里,拥有世界遗产点22处、占全线40%;遗产河段6处、325公里,占到全线1/3,良好的基础使江苏最有优势和条件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为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吴政隆介绍,我省突出规划引领,正在制定《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代航运建设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专项规划;加强立法保护,正在制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用法律为运河护航;此外,加大资金投入,率先设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首期规模200亿元。

此次采访仅4个月后,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法规座谈会上传来消息,江苏将率先为大运河文化带立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定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今年5月12日,2020年第四批江苏省政府债券暨首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公开发行,又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江苏着力挖潜运河文化价值的同时,创新运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促使文化公共事业强基提质——而这,显然为沿运地区城镇村落“重塑自身”提供了重要机遇,对未来产业结构优化有鲜明的奠基意义。

“重振大运河”不仅仅是就文化谈文化。作为连通南北的黄金水道,苏北航务处“智能调度系统”上线,加快了船舶周转速度;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亦使沿岸面貌加速转变……

虽然把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打造成令人向往的目的地,让沿运地区居民、企业、政府共享发展红利,还有不少功课要做,但今天的江苏,更多建设性意见正加速汇集,顶层谋划的力度在不断强化。

本报记者 李睿哲 王建朋

标签:大运河;江苏;运河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