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项源头工程,目标直指文艺精品创作的基础环节。
这是一项“文化+”项目,以互联网云技术搭建文艺创作数据库。
24日,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旅厅共同发布江苏省文艺创作题材库首批入库题材174条,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雨花英烈丁香的故事,华中鲁艺:华中抗日的文化旗帜等10个题材获重点推荐。
依托云技术,打造江苏文艺精品创作IP群
舞台上立住一批江苏人,是近年来江苏省文艺精品创作的一大特色,歌剧《郑和》《鉴真东渡》《周恩来》、昆剧《顾炎武》《梅兰芳当年梅郎》、话剧《张謇》《陶行知》《杨仁山》等闻名遐迩,有些还进行了海外巡演,接下来还有瞿秋白、贝聿铭、范仲淹、苏东坡等一批江苏人或在江苏人的形象将陆续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是加强题材谋划规划的成果。文艺创作生产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靠“望天收”,也不能靠“拍脑袋”,去年8月江苏省出台《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三年行动计划》,将“创作组织力提升行动”列为七大行动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题材的谋划规划,强化重点项目的组织推进,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江苏文艺创作题材库,定期开展题材发布、资源对接、创作孵化等活动”。
“很多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越来越呈现出社会化、组织化特征,光靠作家艺术家个人单打独斗已远远不够。”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说,“艺术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素材割裂分散,系统性、完整性不够;二是储备零散无序,表现在重大节点一窝蜂找题材,扎堆撞车现象时有发生。全国各地的创作实践表明,有效的组织引导是出精品的重要手段,在全国率先建立一个系统有序、题材选择多元互动的文艺创作题材库是创新之举,更是现实需要。”
依托互联网、云服务,题材库对题材资料进行持续收集、积累、储存、流通和管理,形成江苏精品创作的IP群。徐宁打了个比方,假设题材库是个坐标系,纵轴代表时间,主要为文化自信的“三个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处的时间阶段;横轴代表内容,主要包括典型人物、重大事件。坐标系里的每个坐标对应各个题材的基本信息、历史文献、典型整合、特色情节以及这个题材已创作出的相关作品或链接。
按照这个思路,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省文旅厅委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贺云翱老师团队开展题材库开发设计。贺云翱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首先是个数字化的题材库,提供可以检索、统计的有效资源,收录原始档案、实证调研和相关研究等信息,提供丰富可靠的原始素材;这还是一个动态数据库,可以实现多方异时异地对题材资源的管理,形成可供多方调取、核查、使用的题材信息。
首批入库题材确定为“讴歌党”主题,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等四个发展时期7个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对征集到的600多条题材进行梳理筛选,最终确定首批入库题材174条,其中典型人物112条、重要群体18条、重大事件44条。
江苏文艺创作题材库正式上线当天,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旅厅重点发布了10个重大题材:
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雨花英烈丁香的故事;华中鲁艺:华中抗日的文化旗帜;治理淮河的故事;南京长江大桥:新中国的争气桥;张家港文明创建的故事;赵亚夫和他团队的重要成员糜林等: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科专家;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红豆集团与“一带一路”中柬经贸合作区的故事;邱海波和他的重症医学团队。
蓄水搭桥,彰显艺术创作的江苏特质
“题材库既是重大主题创作的‘蓄水池’,又是党委政府和文艺创作者沟通与协同的‘桥梁’。”贺云翱说,“管理者可以实现对题材资源的管理和追踪,了解题材资源的储备状态和具体项目的进度,创作者可以检索题材信息和创作指南,把握创作方向并查阅相关题材的创作,节约前期素材搜集的时间。我们还希望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把题材库开放给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让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文艺家和文艺爱好者参与到江苏题材的创作中来。”
“我认为这是江苏在繁荣文艺创作上的一个创举,是大数据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为重大题材的艺术创作提供切实高效的帮助。”江苏省演艺集团歌舞剧院院长张晓苏告诉记者,首批入库的题材广泛、角度多样,提供了多元、饱满的丰富素材,“丁香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丁香是雨花英烈中的著名人物,丁香题材已经有不少文艺作品,比如纪实文学《丁香花开了》、话剧《丁香》《那时花开》、歌曲《信仰之歌——雨花颂系列歌曲》等,但这个题材还有很大的开掘空间。
张晓苏说:“我们会说生活比戏剧还传奇,题材库里丁香的故事就是这样。”丁香原本是个弃婴,被苏州一名美籍修女收养,长大后与乐于泓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的家就是地下党的交通站。因为叛徒出卖,她在雨花台被枪杀,牺牲时怀有三个月的身孕。乐于泓多年未娶,直至遇到相貌酷似丁香的时钟曼才再婚,二人为女儿取名丁香。1982年,乐于泓带女儿在雨花台种下一棵丁香树。
丁香英年早逝,原本没有留下照片。2009年,乐于泓在苏州的旧居拆除时发现一张老照片,一位清秀女子身后的钢琴上摆着乐于泓的照片,那个女子就是丁香。
这样真实的人生包含着信仰的力量、坚贞的爱情、离奇的反转等充满戏剧张力的元素,省歌舞剧院将与南京市文联共同打造音乐剧《之爱》(暂定名)。“爱情是世界语言,这样的爱情故事可以传递丁香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价值。”张晓苏说。
盐城市文广旅局剧目工作室主任杨蓉,是锡剧《三三》、京剧《青衣》《大树成荫》、扬剧《李银江》等优秀剧目的编剧。杨蓉说,华中鲁艺是这次首批入库题材,盐城描写这个题材的作品比较丰富,有淮剧《北秦庄之恋》、舞剧《烽烟桃花飞》、音乐剧《华中鲁艺记》等,准备创排的还有曲艺剧《碧血韶华》和杂技剧《芦苇青青菜花黄》。
在杨蓉看来,题材库对于编剧环节帮助很大:“剧本创作本身是个体劳动,但每一个个体的阅读量、生活环境、生命体验、人生感悟毕竟有限,对题材的选择,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题材库,可以拓展作者对题材、故事或者素材的选择层面,可以启发创作;对于同一素材,通过团队搜集的材料更宽广、更细密、更丰富,对作者的创作能起到很好的辅佐作用。”同时,通过题材库的数据,作者可以了解到相关题材其他作品的创作情况,可以起到借鉴或避免雷同的作用,创作出更具个性的作品。
“我们已经开始着手从题材库中寻找适合昆剧创排的题材。”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副院长施夏明说,江苏的名人IP、文化资源一直都是滋养文艺创作沃土。去年他们创排并在紫金文化艺术节首演的《梅兰芳当年梅郎》就将一代京剧宗师首次搬上昆曲舞台,这也是省昆近30年来首度创排现代昆曲大戏。在施夏明看来,题材库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江苏主题创作的题材,从这里更容易寻找并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质的精品力作。
从题材到精品,文艺创作还需翻山越岭
这是一个呼唤文艺精品的时代,需要用文艺精品吹响时代号角,表现社会风貌,引领社会风气。文艺本身是多样化的,但要回应时代命题就一定要唱响主旋律,这也是题材库首批入库题材确定为“讴歌党”的原因。
“万丈高楼平地起,抓准题材才能让文艺精品的大厦更加结实雄伟。”江苏省文联艺术部主任付少武说,一方面围绕重要题材、重大人物和事件要集中资源和优势,进行提前谋划、顶层设计、重点聚焦,才能为取得“好收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选准题材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第一步,如何把古往今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所蕴含的重要精神、重大价值化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仍然需要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努力。
首先是剧本的创作,需要为重大题材找到“戏核”。那些叫得响、立得住、传得久的作品,都有非常精彩的戏核,如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以身上的一磅肉作为赌注,汤显祖《牡丹亭》里杜丽娘跨越生死的惊梦等,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创作,面对重大主题的创作,必须首先找到并结构好“戏核”,即影响深远的价值取向、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和激发共鸣的人物命运。
其次是剧目的千锤百炼。付少武以老舍名作《茶馆》为例,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焦菊隐执导,于是之、郑榕、蓝天野主演,此后半个多世纪历经人艺团队多次复排打磨,终成经典之作。不经千锤百炼,何谈成为精品?从剧本到作品,需要反复打磨、修改,历经时间的沉淀和观众的检验,才能成为精品,成为衡量其他作品的一把尺子。这就需要包括编剧、导演、演员在内的主创团队密切合作、协同,在时光里酝酿发酵,才最终成为经典。
深刻地提炼生活、生动地表达生活、全景地展现生活,精耕细作,才能将丰富的素材转化为高质量的文艺作品,这是青年演员隋剑超的心得体会。他在原创话剧《守岛英雄》中饰演王继才,他对王继才这个角色最大的理解是:英雄就是那些拥有伟大心灵的普通人。
“如果一开始就想着‘我要演一个英雄’,那我永远不可能在舞台上立起一个英雄人物。要知道,‘英雄’二字存在于人们的叙述中,对王继才本人来说,那不过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的坚守,正是那些点滴的坚守被时间像酿蜜一样,化作了平凡中的伟大。”隋剑超说,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这是话剧《守岛英雄》要展示的“硬核”,也是它巡演数十场,每每都能直通观众内心的“密钥”。
地理位置“孤”和两人工作内容的“枯燥”,给话剧《守岛英雄》的创作设置了不小的难题。这就要求主创既能从复杂走向简单,将王继才坚守的人生浓缩到舞台上的2小时5分钟,又能从单纯走向丰富,在升旗、巡岛、观测、记录海防日志等32年重复了11000多次的工作流程中,寻找有意义的冲突,挖掘出人物的深度和厚度。“最后,我们通过大量真实细节在舞台上的叠加,以累积效应的表现手法形成几何级放大,把观众带入到情境之中、情怀之内。”冲突是戏剧作品的“心跳”,在选取王继才32年守岛生涯中相对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展现的同时,话剧《守岛英雄》还设置了三个层面的冲突,在个人的选择和“家国天下”的信念之间搭起了一座共鸣的桥。
省演艺集团话剧院院长解涛说:“这样的创作经历让我们深知,从题材库里的题材到舞台上的精品需要所有人抱成一团再奋力一跃,可是这样的创作会带来深深的幸福感。忘不了演出接近结束,当五星红旗在舞台上的‘开山岛’升起时,全场观众自发起立,向英雄致敬,向祖国致敬,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样的正能量作品,是观众内心的真正需求。”
本报记者 王宏伟 陈洁 顾星欣
本报实习生 熊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