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城为舞台,用声音再造一座姑苏
2020-09-24 14:5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游客体验“声入姑苏”。

苏州平江街。 视觉中国供图

夜晚隐去了城市的细节,霓虹映照出梦幻般的色彩,戌时已过,一座现代化的千年古城最适合用来憩息、幻想、穿越。夜晚宜做白日梦,以声为马入姑苏,在一场名叫《声入姑苏平江》的沉浸式感官体验剧里,每个参与者既是观众,也是演员。

平江历史街区,钮家巷口苏州状元博物馆。这里是清代状元潘世恩的旧宅,也是声入姑苏的起点。每周三、五、六、日晚上七点一刻,会有30个观众从这里出发,戴上耳机,跟随指令,就开始了一段100分钟的“声动”旅程。步行6000步,经过 860户姑苏人家,穿过10多条古朴街巷,听到10多位苏州名家的声音,路过4座园林和博物馆,穿过座座古桥,在声音的引导下游览姑苏古城,脚下即舞台。

声音激发出的想象力是《声入姑苏平江》最大的魅力。观众们站在院子外残破斑驳的古宅山墙前,耳朵听到的场景却回到了抗战时期,院子里日本军官正在威逼潘家媳妇潘达于交出大克鼎和大盂鼎两件国宝。在耳机里,日本军官的蛮横傲慢、潘达于的温和但是坚定、汉奸翻译时而谄媚时而狐假虎威的递话,都让人如同聆听专业的广播剧。然而更加真实的是,通过声音定位,观众可以清晰地感知到每个人说话时的站位,佣人们由远而近的杂乱脚步,汉奸翻译一边转着圈一边威逼利诱,这种3D环绕立体声的声效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剧场演出还要真实。

这趟行程并不只是一趟访古之旅,仅仅流连于那些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现代社会寻常人家的生活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行进在苏州的老街巷,会遇到乘凉散步的老街坊,看到饭店里举杯共饮的客人,河边夜市游人如织,酒吧、咖啡馆、丝绸店、香料店鳞次栉比,转过拐角还会遇到收拾狗狗粪便而堵住路的情侣……这些都是真实的生活场景。而根据行进路线的推进,耳机里可以听到自行车由远而近,打着铃铛从身边经过,路边房子里传来炒菜的“嗞啦”声,还有修棕绷床、卖白兰花、磨刀的吆喝声。在经过顾家花园——史学大师顾颉刚儿时住过的老宅——拐进一道小巷,伴随着打更的声音,参与者会听到一个鬼故事,仅能容身的窄巷一眼看不到头,幽暗的光线后面似乎隐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如果不是一群人互相壮胆,在这样的地方听鬼故事还真是让人汗毛倒竖——这是为喜欢寻刺激的“后浪”们专门设计的一个环节。

“我们一共使用了超过100个人的声音,声音团队光采集声音就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比如那些吆喝声都是在队伍行经的巷子里采集的,场景感特别真实。”执行制作人高旭告诉记者,“内容、声音、环境、定位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力求呈现出正宗的姑苏韵味。但是这种韵味并不是一味的复古,历史与当下两条线始终同时并行,呈现一个既传统又时尚的苏州。为了强化现代性,我们特地设计了一个AI虚拟人物‘小潘’。”

“小潘”的人设是个智能机器人,它在一开始就会告诉观众,自己是一段程序,只有声音没有形象,它是一段程序,一套软件,它会用科技感十足的声音讲述街巷历史、人文故事,也会领着大家蹦蹦跳跳,活动身体,还会在适当的时候讨论一下它从来没有过的“人生”,例如在苏州评弹博物馆外,介绍完弹词《白蛇传》,它会说自己特别喜欢白蛇,修行千年变成人,在人的生活中感受悲欢离合,爱上一个男人,即使在被伤害后仍然选择原谅,这就是爱的魅力,让人不计利害、得失,即使飞蛾扑火也无怨无悔。

自从今年5月15日试运营以来,《声入姑苏平江》已经演出了40多场,单人票价240元(非周末)、280元(周末)常常一票难求。尽管这是一个成功的城市旅游体验项目,但是出品方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张亮强调这首先是一种独特的演出类型,创新的剧场作品。

9月5日,在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的文旅消费论坛上,张亮在路演时将之称为“将人文景观与戏剧体现相结合的沉浸式户外巡游式演出”。他说:“‘声入’以城市为舞台,将戏剧表演、现场艺术、广播剧、装置艺术等形式融合,用身临其境的声效和音乐设计,引导观众们戴上耳机在城市中行走、奔跑,开启一场冒险之旅,舞台无处不在,观众自己也化身为演员。”

戏剧性贯穿在《声入姑苏平江》的全过程。当参与者在钮家巷一路前行,耳边的声音却开始“逆行”,从《野狼Disco》、《青花瓷》、1998年央视春晚,再到更早的《青苹果乐园》《迟到》《甜蜜蜜》,直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大喇叭广播,视觉与听觉的错位让人有今夕何夕的恍惚,声音引领着心情沉浸到演出中。常规的剧场观演,观众在固定的座位上欣赏变幻的舞台,而《声入姑苏平江》则是行进的观众,步移景换。

这场演出会在特定的地点安排点景式的表演。在平江河边,对岸的游客里会出现一位身着古装的美丽女子,“小潘”会在耳机里告诉你,晚清状元洪钧纳风尘女子赛金花为妾,二人就住在附近的桂荫堂,后带她出使国外,成就一段传奇故事;横跨平江河的青石桥被主创团队称为“270度舞台”,观众站在桥下三面观演,两位演员在桥上演绎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境;在世界文化遗产耦园,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与一位俊朗的青年相遇,回眸一望情愫暗生,擦肩而过也许就是一生……每段表演都只有短短几分钟,没有台词,也没有情节,却有着江南式的婉约曼妙,隽永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与此同时,头戴着红、蓝两色灯耳机使30位观众也成为平江历史街区的一道风景,当他们跟着耳机里的节奏舞动,在街道上行走,他们本身也成为《声入姑苏平江》的演员,成为被观赏、被拍照的对象。正像宣传册里引用《断章》里的句子:“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一场后现代剧场演出,它把“打破第四堵墙”的概念引入到沉浸式体验中,正如这场演出进入苏州昆曲博物馆,老戏台上的那副对联: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亦古亦今,亦幻亦真,故事千姿百态,人性亘古不变,这本就是艺术最大的魅力,而《声入姑苏平江》则用声音再造一座印象苏州,创造了文旅融合的新模式。

正如《声入姑苏平江》的结尾,大家行走在相门城墙上,左边是25年多一点的苏州新城,高楼大厦、灯光璀璨;右边是2500多年的姑苏,粉墙黛瓦,城河相生。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才是今天的中国,而用时尚的方式展示传统的中国,才会赋予传统以新时代的魅力。

本报记者 王宏伟

本报通讯员 靳扬扬

标签:姑苏;平江;苏州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