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剧照
第三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上,上海昆剧团携经典剧目《玉簪记》和优秀新创小剧场实验剧《椅子》献演南京。在由江苏省演艺集团与新华日报昆虫记戏曲工作室联合主办的“我们在艺起”国潮TALK活动中,两部大戏四位主演吴双、沈昳丽、罗晨雪、胡维露分享了戏里戏外的创作感悟和体会。
不断试错
一座无名孤岛上,一对老年夫妇,一个不断编织竹篾,一个整日竹篮打水,两人喋喋不休,但倾诉的对象只有面前的椅子。这天,他们邀请了所有人,并热烈期盼着一位将带来有关人生意义的客人。等待的过程中,他们“见”到了故友、初恋、孩子、皇帝等。最后,一位客人姗姗来迟,可这位好不容易到来的客人却是个哑巴……
《椅子》是荒诞派戏剧之父、法国剧作家尤金尤内斯库的代表作,将如此抽象的作品改编成昆剧,源自日本戏剧家铃木忠志的一次命题作文:在日本利贺戏剧节上,他向六个国家和地区的戏剧家发出邀约,用各国特色的表演艺术来呈现尤内斯库的《椅子》。
“如何做到既不动尤内斯库,又不动昆曲,我们想到的是:以不变应万变!”《椅子》主演吴双说,他们在保留原著关于人类存在意义和命运叩问的现代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中国化与昆剧化的全新创作。《椅子》另一主演沈昳丽透露,他们曾用许多把椅子摆满整个舞台,代表剧中每一位来访者,还想过用蒲团代替椅子,反复试验后觉得不行,“这违背了戏曲舞台的虚拟写意性。”这才有了最终两张椅子的舞台样式,比昆曲传统的一桌二椅少了一张桌子。
“导演每次演出前都要修改,沈昳丽也经常会有即兴发挥,我都无法接招了。”吴双直言演出《椅子》对他的记忆力是极大的挑战。两人都表示,无论传统戏,还是实验戏曲,不可脱离的路径就是反反复复地尝试和试错。
表达内心
《玉簪记》是上昆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岳美缇、张静娴的代表作。经全新打磨之后,由上昆年轻的“昆四班”演员胡维露、罗晨雪接过传承棒,分饰潘必正与陈妙常。
不同于《牡丹亭》的浪漫、《长生殿》的厚重,《玉簪记》属于典型的小清新式恋爱。“陈妙常是个外冷内热、才情与智慧并存的女子,用现在的词来形容就是双商很高。”罗晨雪虽然曾在戏校学过《琴挑》和《偷诗》,但经过张静娴老师传承全本大戏之后,她对表演的理解有了很大变化:“小时候学《琴挑》只是单纯注重身段技巧上的模仿和表现,这次相当于回炉再造,我会更主动地去找人物内在的感觉,力求通过表演将人物内心外化出来。”
和老师岳美缇同为女小生的青年演员胡维露,则用小太阳来比喻潘必正,“这个人物很可爱,很阳光,对待爱情十分真挚也很善良、温暖,对待陈妙常充满着关心和怜爱。虽然他三番两次地挑逗、试探妙常,但也不断给对方以信心,让对方放心。”《琴挑》是胡维露进上海戏校后的开蒙戏,不知不觉中,《玉簪记》陪伴了她二十多年的艺术成长之路:“《玉簪记》涵盖昆曲巾生极为丰富的表演手段,从曲词、唱腔,到小生的步法、指法、眼神、水袖运用都非常经典。”
不停探索
《玉簪记》和《椅子》,一传统一创新,也印证着戏曲发展绕不开的话题:传承与创新。
“传统戏要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继承经典不能走样!”胡维露说。吴双则坦言:“创新,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做的事,在这个时代尤甚。挨骂,也是每个演员不可避免必须经历的。当你扛住了,闯出来了,你就成功了。”20年前就开始尝试先锋实验剧以及跨界的沈昳丽则直言:“传承和创新本来就是一体的,不能分割开来!”二人都认为,创新不可能是无根之水,必须基于传统之上,只是二者之间的比例有一个调适度,怎样才是令演员和观众都很舒服的,这个度很关键。“实验剧《椅子》的创作也是基于昆曲程式之上的。我们把原著复杂的句子转换成昆曲韵律词句,把需要的动作转化成相对应的昆曲身段。”
而创造新角色的过程,对演员来说还是一个重新认识、感知传统的过程。“排练《椅子》时,我不停反观自己曾演过的角色、传承过的剧目,甚至回忆小时候学的基本功,希望从中找到一些线索。比如怎么虚拟出竹篮打水的过程,怎么表现出家中坐满一屋子宾客的景象。”沈昳丽说,“当初学戏时对传统程式并没想太多,通过《椅子》的创排,让我在主动运用和创造的过程中重新思考,明白了程式化动作是如何幻化和提炼出来的,明白了戏曲程式的高明之处,在面对更多创作时,你就有方法去变、去化,最终达到在程式化的规律中自由行走。” 记者 高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