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传统戏曲要“与民众共生”
2020-12-24 13:2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12月19日,由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20当代戏曲评论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是江苏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资助项目“网络文艺平台建设——江苏网络文艺观察”的系列成果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针对当代戏曲评论的种种现象、戏曲评论未来的发展走向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戏曲对中国文学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艺术大师以他们的经典作品、独特的艺术感悟和对当时生活的深刻反映,给中国戏曲戏剧文化乃至我们的文学传统留下了许多至今难以逾越的高峰。”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提倡,戏曲创作要向经典致敬、向传统学习,“戏曲作品应反映当下的生活,戏曲要在引领当代语言生活方面有所贡献。”

“好的评论是一种价值重建,评论不是创作的附庸,要提供美学分析和美学体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说。

厘清什么是戏曲,才能更好地让戏曲评论发挥功效。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张超认为,戏曲评论要“戏曲化”,戏曲化的实质是“戏要像戏”。而当前的戏曲评论却存在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戏曲评论的文学化倾向,二是戏曲评论的话剧化倾向。而真正“戏曲化”的戏曲评论应以深厚的戏曲史论学养为根基,以较强的戏曲鉴赏能力为储备,以对戏曲的稔熟把握为保障,是在坚持戏曲美学、尊重剧种个性、倡导多元品格的前提下,融艺术品鉴和理论提升于一体的审美判断。

“今天的戏曲发展需要认真面对新技术、新格局。”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汪人元指出,今天的戏曲发展离不开对自身优秀传统的继承。其中,除了对戏曲的“艺术传统”之外,还要特别重视继承戏曲的“发展传统”,其实质便是“与民众共生,与时代同行”。进入新时期,戏曲的生产传播方式已经更加多样化,出现小剧场戏曲、实景演出、厅堂演剧、园林实景秀等多种形式,还可以通过电视电影乃至采用3D全景技术,来记录和传播戏曲。“艺术界要真正服务民众、打开民众市场,要有互联网流量、观众意识,要学习和利用技术。”

南京师范大学孙书磊教授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视角,对当代戏曲新编剧目的创作情况进行了反思。他认为,新世纪以来,新编戏曲在满足当下广大群众文娱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视角看,部分新编剧目尚存在题材贫乏、立意肤浅、观念先行、情节桥段化、叙述缺乏逻辑等弊端。究其原因,在于创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掌握历史事实、深入现实生活,非遗观念淡化及丧失文化自信。

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副主任周晓薇以苏州为例,探讨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戏曲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她介绍,苏州今年启动了“姑苏八点半”,江南小剧场以戏曲演出为主要内容,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居民参与。“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是振兴戏曲的有力抓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改善各剧种发展不均衡现象的有利契机。找准传承和创新的结合点、艺术与市场的平衡点,也是当下戏曲传承发展必须要重视和关切的问题。” 本报记者 顾星欣

标签:戏曲;传承;江苏省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