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从“十四五”文旅规划看江苏文旅产业“未来时”
2021-12-17 14:39: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苏州园林。 (视觉中国供图)

盐城丹顶鹤。 杨国美 摄

徐州花朝节在汉文化景区举行。 孙井贤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 本报记者 周 娴

谋定而后动,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科学规划是“第一道工序”。

继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后,截至2021年12月13日,已有包括苏州、徐州、盐城、扬州等多市发布了市级层面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文旅规划”),对未来五年的文旅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接下来,江苏各地文化和旅游如何发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放眼国际,

总目标瞄准“国家级”“世界级”

近日出台的《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谋划了6个“世界级”——培育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陆桥东部世界级丝路旅游带、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提出让旅游胜地“明珠颗颗镶嵌”,形成“棋盘落子式”全域诗画美境。

记者研读多个设区市的“文旅规划”发现,“国际化”“世界级”也是“总体目标”中的高频词,彰显了江苏各市在规划中的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

2019年,省会城市南京新添“世界文学之都”的城市文化IP。南京“十四五”文旅规划指出,未来五年,南京文化旅游行业计划围绕“文博场馆、红色文化、文物保护、公园景区、智慧文旅、文旅综合体、城镇街区、旅游度假”八大板块,建设70个重大文旅项目,把南京打造成为文化强市、国家文化和旅游中心城市、世界知名文化和旅游城市。

苏州作为江南水乡,地域特色鲜明,苏州的“十四五”将围绕“江南文化”展开,提出要“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面向世界构建旅游业新发展格局,打造全球知名的旅游品牌、世界一流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接轨国际的现代旅游体系”。在2035年的远景目标中,苏州提出要成为与国际接轨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文化可持续繁荣的世界遗产典范城市、文旅创新驱动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大运河文化的发掘和利用,是扬州“十四五”文旅规划中的亮点。扬州市文广旅局副局长王明对记者说,到2025年,扬州将创成1至2个富有扬州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除了打造北护城河文化旅游集聚区,还将开通瘦西湖至古运河的水上游览线。“未来五年,扬州市将建设大王庙至瓜洲古渡的古运河水上游览线以及京杭之心至高邮宝应的大运河水上游览线,希望通过运河水上游线开发等举措,做靓‘世界运河之都’。”

世界自然遗产是盐城最具含金量的旅游品牌。“十四五”期间,盐城将以世界遗产为龙头,将世界级资源打造成世界级产品。规划中提出,“将放大世遗效应,深耕生态文化、开拓海洋文化、助推沿海开放,厚植海盐文化、建设生态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与长三角健康旅游示范城市。”

不仅有顶层规划,盐城市召开的“十四五”文旅规划座谈会针对各地区进行更全面细致的布局,力争将麋鹿、丹顶鹤、勺嘴鹬湿地“吉祥三宝”打造成盐城旅游的“闪亮名片”:东台充分挖掘湿地精灵勺嘴鹬、辐射沙脊群等元素,提升条子泥、黄海森林公园配套功能;大丰围绕中华麋鹿园、野鹿荡等核心资源,做精做优麋鹿保护展示;亭湖依托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加快建设丹顶鹤风情小镇;射阳加快黄沙港渔港小镇建设,打造游客服务基地和渔港经济区。“错位竞争、互为补充,合力打造集湿地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国际高端旅游业态。”

错位竞争,

培育城市“硬核”特色

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实现“弯道超车”,培育“硬核”特色,在各市的“十四五”文旅规划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南京锁定“博物馆之城”,扬州绕不过大运河,苏州围绕“江南文化”,盐城发挥“生态效应”,徐州布局“汉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具有丰厚的文博资源,“十三五”期间,汇聚南京市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渡江胜利纪念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等8家市属文博馆所的南京市博物总馆成功创建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截至2020年10月,南京市博物总馆收藏藏品共计9.1万余件(套)。南京首创的博物馆“总分馆机制”被写入国家文物局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在“十四五”期间,南京将推进文旅融合深入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博物馆之城”。

扬州作为大运河的原点城市,在运河沿线35个城市中,大运河扬州段的遗产点最多,遗产面积最大,其遗产要素类型也最为丰富。运河基因在城市发展中不断渗透,也使扬州对运河文明的传承有特殊的使命担当。“十四五”期间,扬州要擦亮世界运河之都金字招牌,从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向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遗产的带头城市转变。

谈及江南,必提苏州,从古至今,江南文化烙印在苏州景物的风光流转,融入在苏式的日常生活中。“十四五”期间,苏州将以“最江南”的方式重塑发展的文化之魂。

“列入遗产的古典园林大多位于姑苏区,在未来五年中,姑苏区将按照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进行更新改造,将散落在城区内的景点串线成片,目前正在平江、三塘、五卅等片区试点。”

苏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苏州正在串联9个古典园林、6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7个遗产点段,集中打造“运河十景”,接下来,还将实施江南文化遗存保护工程、江南原创文艺精品孵化工程等,激活江南文化资源,“比如打造江南小剧场,打造‘中国戏曲博物馆’、昆山‘百戏盛典’、‘江南文化国际旅游节’等活动,把江南内涵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记者获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苏州推出文化“共建共享”的新方案,博物馆夜间开放,演出展览对外开放,丰富当地市民的精神生活。

对于盐城来说,最亮的名片当属“生态”,“十三五”期间,盐城成为我国第一块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地,从规划中看,未来五年,盐城将依托环黄海生态圈,利用生态破题,把国际生态话语权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和合作力。

在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徐州,一首气势磅礴的《大风歌》流传千古,汉文化至今激励着徐州人奋进。文旅规划中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徐州将推进“大风歌城项目”建设,打造再现汉代风韵的网红打卡地,通过打造汉文化数字资源库,开设汉文化景区虚拟漫游项目,放大“中国彭祖伏羊节”节庆,打响两汉饮食文化品牌等,让“楚韵汉风”的城市特质更鲜明、更具影响。

保护文化遗产成“共识”,

如何“活用”是新课题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保护遗产也是保护我们的民族记忆。在“十四五”规划中,保护文化遗产成为了多个设区市的共识。

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十四五”时期,盐城市将打好这张“生态牌”,探索“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协同管理模式下的文旅发展路径,与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台条子泥湿地保护小区、东台市高泥淤泥质海滩湿地保护小区等展开合作,积极推动世遗国家公园建设。

“十三五”期间,苏州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突出,目前,苏州拥有古典园林、中国大运河苏州段两项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苏州还被授予“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称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名,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6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50名。未来五年,苏州将加强遗产保护利用,打响苏州“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品牌,稳步推进苏州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

大运河是活态遗产,在运河沿线35个城市中,扬州段的遗产点最多,遗产面积最大,其遗产要素类型也最为丰富。扬州“十四五”文旅规划中提出,扬州将依托大运河、长江沿线历史遗存、遗迹及高邮湖、邵伯湖、宝应湖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入挖掘和整合沿江、沿运、沿湖文旅资源,加强运河和长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同样,徐州的楚王墓群,也是世界一流的汉文化遗产。徐州博物馆名誉馆长李银德评价说,“徐州汉墓在规模上,与宋元明清帝王墓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西汉楚王墓庞大的营建工程是功能齐全的王宫缩影。墓中出土的汉玉、玺印封泥、汉画像石等文物的质量、数量更是在全国首屈一指。”

为有效保护西汉楚王墓,徐州市这些年先后建成4座遗址型博物馆,而近年楚王玉衣等汉代精品文物的海内外巡展,也为徐州打出了“两汉文化看徐州”的旅游品牌。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文化学者、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戴珩表示,从文旅规划中看,“十四五”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远远超过“十三五”,地方对各自文化禀赋的判断也更准确,这与国家的大方向相契合。

不过,文化遗产作为过去的东西,要赋予新的生命力,离不开创造性转化,“需要我们从今天的视野再认识、再发现文化遗产。”戴珩解释,这种创造性转化,不能停留在学术小众化层面,而要和现代审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徐州的汉文化,在深挖汉文化的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将其演变成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再比如苏州,要重新认识园林、昆曲等,结合苏绣、缂丝等苏式工艺,彰显江南精致典雅的生活方式,各美其美,而后美美与共。

标签:视觉;中国;苏州园林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