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莲鹤方壶:初发芙蓉,一鹤冲天
2022-08-26 11:36: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故宫博物院图

1923年8月,河南新郑市的乡绅李锐正在自家菜园里打井,却意外挖出数十件青铜器,一座郑国大墓就此重现人间。在这其中,一对“并蒂莲花”姊妹壶——莲鹤方壶惊动四方。

西周末年,郑国东迁, 在今河南新郑建都,为与旧郑国区分,取名新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时的郑国,溱河洧水从中流淌而过,树木繁盛、水草丰茂,莲花连片盛开,珍禽鸟兽与人类和谐共处。一日,一只白鹤翩翩掠过,莲池间泛起点点涟漪,这一幕被能工巧匠用高超的铸造技术定格在青铜器之上。

故宫博物院图

壶底,两只伏虎张口咋舌,全力托起重器。高过1米的巨型壶体上蟠龙纹饰纠结盘绕,四只飞龙扑打着肩上的双翼,落在壶腹四角,双龙攀附在壶侧器壁之上,夺器欲出。怪兽蟠螭怒眉睁目,庄严狞厉,令人望而生畏。

壶顶却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肃穆庄严的青铜器之上,飘飘然,开出一朵莲花,双层莲瓣,镂空雕刻,出淤泥而不染。盖上立着一只仙鹤,昂首舒翅、引颈高吭。郭沫若称其为“时代精神之一象征”,“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

莲鹤方壶铸成之时,正是春秋初年由殷周鬼怪神话时代脱出时。礼崩乐坏之下,周王室势力衰微,各诸侯王势力不断扩张,等级森严的礼仪规制在兵刃相接中被撕出一条裂缝,摇摇欲坠中,飞出一只小小的白鹤。

河南博物馆图

在当时,鹤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朝夕相处。九千多年前,贾湖先民就以鹤的翅骨做笛,春秋时期卫懿公更是好鹤成癖,为鹤扩建宫殿,按品质、体姿为其封官。“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境。”鹤白羽朱顶,喙长足高,居于远离尘嚣的深谷之中,仙骨翩翩,寿不可量。久而久之,高雅自洁的鹤成了古人的精神图腾,驾鹤西去,联结天地、生死,也穿越新旧。

脱胎于西周的硕大壶体,莲鹤方壶仍带着旧时期的凝重,而人们的思想早似莲中鹤,挣脱层层枷锁,洋溢着一种充盈的生命力。目光所及不再是神秘未知的宇宙、权力旁落的庙堂,而转向自身。“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一声嘹亮的鹤鸣,争求解放的时代新声响彻天际,一鹤冲天,舒展自由的灵魂在广袤天地自由来去,人们已准备好接受一场新风的洗礼。

就青铜器而言,这个时候它也从传统礼器走下神坛,走向寻常人家,朝着实用和美观的方向大步迈进。艺术审美风格一反过去的“错彩镂金”,由瑰丽凝重祛华返朴,趋于简练疏朗,轻盈的莲花与仙鹤正是青铜时代的“初发芙蓉”。此外,郑国位居中原腹地,居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青铜器也受到南北文化交融的影响,既有中原色调,又带楚地之美。

作为“并蒂莲花”,在河南出土的两个莲鹤方壶,一个送到了北京,为何它们会分开?1927年7月,河南博物馆正式成立,与莲鹤方壶同批出土的郑公大墓青铜器文物成了博物馆首批“镇馆之宝”。抗日战争期间,为保护国宝免遭劫掠,河南博物馆选取部分馆藏文物,分装68箱,几经辗转,南下运抵武汉,后又送至重庆。

1949年冬,国民党计划把河南博物馆文物运至台湾,最后关头,解放军救下了部分来不及运走的文物,两尊莲鹤方壶都在其内。其中稍高的一壶进入故宫博物院,另一壶回到了河南博物院,遥相对望。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徐春晖

标签:故宫博物院;莲鹤方壶;青铜器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