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江南文脉,走进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
2022-11-22 13:24: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江南文脉,走进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

——专家学者解读江南文脉与长江文化的血脉关联

大江大河历来是文明的摇篮。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11月19日,在无锡举行的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长江文化与江南文脉”高端对话环节中,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和演绎江南文脉与长江文化的血脉关联,探寻江南文脉由小桥流水之漫游,至沿江而下之漂流,进而由江入海、走向世界的激荡奔腾之路。

因江而名,长江下游文明是江南文化之源

长江以万里绵延和千年奔腾演绎了中华文明之道,成为江南文脉的母体和生命之源。高端对话环节,专家学者们达成共识:以太湖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是长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江南文化是长江文化最有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相伴,扬子江畔、太湖原野,疏浚河道、整治堤岸,造就了大江大湖的山水胜境,“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文脉、山脉,水文、水韵在此相互交融,最早的水稻种植、最早的陶器、最早的漆器在此生发……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阐释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在这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瞿秋白“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先贤们抒展心怀家国、命运与共的深厚情怀;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瑞金中央苏区旧址、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等,处处有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留下的红色记忆。

“长江下游文明是江南文化的源头。”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指出,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华文明是多源流、多根系的,长江下游江南地区早在史前时代就有相当高度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在长江的引流滋养下,江南文脉生生不息传承演进,成为长江走向大海、走向世界的灿烂文化明珠和文明瞭望塔。

凭江而兴,长江之水滋润江南文脉

水,流动不居,至善至柔,泽被万物。“长江之水天上来”,千百年来,长江以其“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为秀致婉约的江南文化带去群山万壑和百川汇海的别样景致,不断丰富着江南文化的内涵。

“江南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性,包容性强、善于进退、寻求探索、生生不息。”安徽大学教授刘伯山指出,长江在宋代之前主要还是一条政治的江、军事的江,之后才成为经济的江,成为中国经济的大动脉。南宋以后,伴随着长江“黄金水道”的价值显现,江南文化在长三角地区兴盛发展,并保持长期繁荣。

以江苏为例,作为万古长江的流经之地,长江江苏段干流总长433公里,流经8个设区市,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长江为中华文明孕育、融合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也为江苏留下了丰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据统计,2021年江苏沿江八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80%,长江江苏段文化遗产与文物资源均占据全省七成以上。

长江是江南水乡的主脉,在江南平原与大运河交汇,把众多河湖荡氿串联起来。“长江、运河为水性江南注入了开放包容与活跃进取的因子,很好弥补了江南‘湖塘文化’的不足。”在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看来,长江自西而东、运河贯通南北,为江南温和安逸的“湖塘文化”增添了包容性、进取性和张力。时代发展至今,深深融入长江元素的江南文化,在既有的开放包容、善于吸纳的气质神韵中,愈加凸显出探索、进取乃至刚勇的全新精神特质,从而拥有了更加丰满的时代性格。

“长江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开放性与凝聚性、对抗性与交汇性、延续性与不平衡性。”《长江文化史》主编徐吉军表示,长江赋予江南的水文化,既有灵动诗意、善于变化,又有脚踏实地、务实而进取;既有细腻的审美,又不乏高远的追求;既开放包容、善于吸纳,又能较好保持自我个性;既注重个体的修为,又充盈浓郁的家国情怀,总能做到义利兼顾并举。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江文化不仅建构了江南文脉的文化向心力、凝聚力,而且在与世界的文明对话中,展现出江南文化、中华文化独特的吸引力、感召力。

拥江而美,水韵江南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江南因长江而名,因长江而兴。江南文脉因长江而恢宏辽阔,从历史的深处、文明的深处走来,和着长江水走进中华文明的生命,走进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

“长江文化是江南文脉的母体和生命之源,传承创新长江文化是江南文脉的本色和天命。”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指出,当下,以江苏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正在高质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未来,整个江南流域将变成一个大公园,成为世界级的美好生活廊道。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作为长江文化、江南文脉的重要发祥地、传承地,江苏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自觉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的重大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世界文明交流交融的时代大潮中,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江苏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富矿,促进长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工业设计、城乡建设,让悠久的长江文化在江苏大地绽放时代魅力,展现持久的影响力;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铁腕治理污染,系统修复生态,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的街角公园就能触摸自然肌理、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努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找准中华儿女“同饮一江水”的共情共鸣点,推动长江文化、江南文化“走出去”,让世界认识江苏、了解长江、向往中国。

“江南文脉与长江文化的对话,是对江南文脉在新时代使命担当的一次检阅和自觉,也是江南文脉在滚滚长江中扬帆远航、乘风破浪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的一次遐思展望。”东南大学资深教授樊和平说,仰慕是为了继承,守护是为了创新。我们要在守护中为长江水、为江南文脉的流淌开掘新的深度、拓展新的境界,让长江水、让江南文脉在大海的奔腾中流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向世界献上中华民族更加绚丽夺目的文明银河。

□ 本报记者 马薇 房雅雯

标签:江南;文脉;长江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