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岛人》剧照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本报记者 赵亚玲 摄
苏剧《国鼎魂》剧照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激荡人心。
纵览中华文明发展史,江苏有着重要的地位。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下文艺创作的根本遵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探索“两个结合”的文艺路径?如何汇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力量?江苏文艺工作者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艺创作的根和魂,从传统出发,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创新表达。
守正创新,传统文化“点睛”舞台
一台好戏,连接古今。
伴随着古琴婉转、琵琶悠扬,一幅镌刻着清代扬州市井风情的画轴在舞台缓缓展开。剪纸镂空般的亭台楼阁前,“郑板桥”三次作画,其笔下竹、兰、石的画意精神也焕发了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彩……
7月5日,由扬州市扬剧研究所主创、“扬剧王子”李政成主演的大型新编扬剧《郑板桥》首次来到江苏大剧院演出。浓缩了600多年精髓的地方戏,将郑板桥从历史中一点点剥离开来,展现他的为官之道、书生本色、为民情怀以及对生命意义的坚守,让现场观众深受震撼。
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立足江苏丰厚的文化积淀,新时代江苏文艺,进行着一次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寻梦传统文化,用新载体打造“爆款”。6月21日,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赴沪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终评大受好评,加演三场,仍一票难求。将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和情调,通过当代舞剧艺术进行青春转化,让该剧在年轻人中频频“圈粉”。一位90后观众连续刷了该剧5遍后说:“这才是名著最好的打开方式!”
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5月21日,江苏省昆剧院昆曲演员施夏明凭借原创革命题材昆剧《瞿秋白》一举夺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江苏艺术家的这第54次“摘梅”意义非凡。为什么要以新创的现代戏去“冲梅”?“承载传统,立足当代,对话现实,将昆曲的题材空间不断扩展,是我们当代昆曲人应有的文化自信。”施夏明这么说。
“两个结合”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着这条路径,江苏正进一步开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文艺探索。
街头巷尾的小剧场,让文化传承创新活力“触手可及”。
小剧场扬剧《千里江山》将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让观众感受到艺术与生命跨越古今的共鸣,体察山水艺术所辉映的中国文化精神,既传统又现代;无锡创排的全国首个小剧场锡剧《红豆》,以空灵的舞美、委婉的唱腔、隽永的意蕴,向观众诠释了什么才是小剧场戏曲,寓意相思的红豆树拉出的无数根红线,如文化符号般立于舞台之上……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江苏文化文艺战线紧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建设目标任务,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全国出台的首个《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让小剧场在江苏城乡布局落地。截至2022年底,江苏已建成小剧场1156个,全年演出总场次近5万场,观众总人数超600万人次。
诉说传统、描摹当下、文明互鉴,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由苏州欧瑞动漫和沙特文化新闻部联合制作的动画片《孔小西和哈基姆》,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食、服饰、武术等文化元素与沙特的风土人情糅合,打造出“广受小朋友喜爱,播撒中沙友好的种子”的原创作品,既显示出江苏文化市场的原创力和活跃度,也通过主角孔小西身上所体现的勤劳、团结、拼搏进取精神,向阿拉伯民众传递中国智慧、中国文化。
把艺术创造和中华文化价值相融合,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当代文艺创作的应有之义。无论是电影《守岛人》中刻画的“守岛英雄”王继才夫妇,还是电视剧《人世间》中善良的周家人,无不是这种精神的现实呈现。正如《人世间》导演李路所说,“电视剧中仁义礼智信五条巷子,构成了一种象征,代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一种坚固的、不可磨灭的传统价值,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呼唤。”
一场场对中华文明的回溯与探源,也是一次次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的生动现场。
吹响号角,搭“桥”铺“路”创新载体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近年来,江苏着力打造一系列文化品牌,一部部文艺精品力作、一场场高峰论坛、一个个创新活动,成为打开江苏的一扇扇窗口。
一年一度的紫金文化艺术节是我省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群众参与最广泛的艺术盛会。2018年“潮涌新时代”、2019年“礼赞新中国 讴歌新时代”、2020年“梦圆小康 大美共赏”、2021年“百年辉煌 再谱华章”、2022年“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围绕重大主题、重大节点,紫金文化艺术节以节为载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功为人民抒写、为时代讴歌。
苏剧《国鼎魂》、淮剧《小镇》、锡剧《烛光在前》、歌剧《周恩来》、儿童剧《新安旅行团》、京剧《张謇》……近年来江苏打造的一批享誉全国的精品创作,无一不是扎根时代、扎根人民,在展现中华文化基因、激发文化生命力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也让硕果累累的紫金文化艺术节成为江苏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的重要一环。艺术节跟随时代发展的脉动常演常新,其中以“青年编、青年导、青年演”为特点的紫金小剧场单元的增设,成为鼓励年轻人追求突破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重要板块;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力,展现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既是大学生艺术成果的集中展示,又彰显了广大青年学子不负青春、不负韶华的进取精神和积极风貌。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离不开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近年来江苏启动实施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分别选聘100位文艺名家、遴选100名青年文艺工作者结成师徒,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加速青年人才成长步伐,推动江苏文艺青蓝相继、薪火相传,以中国传统的“师徒制”,探索形成一条符合艺术传承规律、具有江苏特色的青年文艺人才培养路径。
上世纪60年代,以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为代表的“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创了二万三千里写生的壮举。新金陵画派及其“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主张,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继承传统、实现创新的标杆。在此基础上,江苏打造的全国性重要展览品牌——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也在年复一年中不断唱响昂扬豪迈、激情澎湃的“时代颂歌”,不仅积累了具有浓烈时代气息的精品佳品,也让广大观众在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中国美协副主席、江苏省美协主席周京新表示,江苏美术工作者始终没有脱离“笔墨当随时代”这一方针,在主题创作、展览策划、公众美育等方面不断创造创新,力争把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文化挖掘好、传承好、利用好,以赓续传统、面向未来的精气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我知道中国有两条著名河流,一条是扬子江,另一条是黄河。扬子江作家周由此得名。”今年3月,《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创意写作副教授娜奥米伍德亮相“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时说。自2017年启动以来,一大批国内知名的作家、评论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内的国外著名作家,先后来到“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通过论坛、讲座、对谈等形式走进书店、图书馆、高校,与广大读者分享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中的百味人生,让世界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了江苏文学、中国文学,也让江苏作家、中国作家更好地走向世界。
如果不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在江南大学教授、江南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庄若江看来,璀璨的江南文化,是今天打造文艺精品的富矿。已经举办三届的江南文脉论坛,正在与时俱进、创新载体,不断提炼江南文脉精神内核,促进传承发展转化创新。
乡贤毕至,乡音萦耳。5月20日的南京,海内外江苏儿女齐聚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文化江苏建设论坛,以“江苏文脉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旨,共图江苏文脉永不停歇的传承创新之举。
数字化战略,让文化遗产“流”向未来
无边光景时时新。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化数字化,正成为江苏文化创新创造的前沿阵地。
这个7月,跟天气一样炎热的,是江苏文博场馆的“打卡”热情——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刚刚闭幕的第十三届江苏书展,以单日入场人次破6万的最高纪录,开启了新一场“文化雅集”。在专门设置的数字阅读馆,除了“流淌千年 ‘数’言新生——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体验展外,《江苏文库》数字文创产品也与读者见面。近年来,江苏积极推动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一本本厚重的《江苏文库》图书被“搬到”线上、走到云端,也为江苏文脉插上“翅膀”,展示数字阅读的独特魅力;
位于大运河“源头城市”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连日约满”,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地走进运河文化,让场馆每天的预约参观人数均达上限,特别是其中“运河上的舟楫”展览,以实体体验结合数字多媒体虚拟体验的方式,展示大运河舟楫带来的南北文化融合与古今美好生活,就像展览的前言所写:“运河上的舟楫,摇曳着从远方驶来。穿过春秋战国的烟火,载来诸子百家的争鸣……”
来到南京,除了老牌“网红”南京博物院外,居于繁华都市商圈里的德基艺术博物馆也彰显着不一般的文化创新活力:南京版“清明上河图”——冯宁《金陵图》被以数字的方式“激活”,“人物入画,实时跟随”的互动观展模式,将今天的观众“带入”宋朝的南京胜景,观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走入”放大百倍的古画中,与画中人对话,感受宋朝的风土人情,人们似乎不是在赏画,而是在“游画”。
“木秀兰香,千古流芳谁能忘……”今年五四青年节期间,在流行歌手李宇春献唱的《木兰》歌声中,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打造的一组戏曲机器人“艾鳎”惊艳亮相,头戴七星额子、身着女靠“舞枪”,成为最潮的伴舞。江苏省演艺集团借助自主研发的“演绎云”大数据平台,实现昆曲数字人、数字戏曲传声装置、无人机空中编队数字舞步等一系列研发成果的生动展示。
“我将直播当作事业来做!”在数字演艺加速“奔跑”中,舞台上的角儿——淮剧名家陈澄也“闯”入了抖音直播间,迄今已拥有17.8万粉丝。“这种新兴的传承方式,给社交空间注入文化内涵,也让传统艺术有了新的生命力。”陈澄特别感慨。
今年6月10日是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曾经在央视《国家宝藏》第一季压轴登场的金陵大报恩寺琉璃拱门“完美重生”,利用影视级3D建模渲染技术,首次1∶1高清数字复原。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是约翰尼霍夫《中国出使记》里“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如今,数字科技让消逝在历史中的文化遗产重新“活”起来。
南京市文投近日与腾讯云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世界文学之都”南京IP的丰富场景和数据库资源,在数字文博、数字文化城市等领域展开合作,为南京打造多样化的文化行业大模型特色标杆应用场景。
数字化运河、数字化长江……身处两大国家文化公园交汇点的江苏,正在通过价值链和创新链的“双链驱动”,让中华文明长河奔腾在新时代的潮头。
一系列数字化探索、实践,正让文化融入当下生活,变得越来越潮,越来越生动,让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 本报记者 陈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