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毅平摄影作品《东方红》
9月16日下午,江苏籍著名摄影家、摄影理论家袁毅平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袁毅平1926年出生于江苏常熟鹿苑镇(今张家港市塘桥镇境内),1939年开始在上海百乐摄影室从事人像摄影,从最初的裁边、贴卡纸开始,聪明的袁毅平一步步走进了摄影的光影世界。1947年,袁毅平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重庆《新华日报》摄影记者、文字记者,《人民日报》摄影记者,《大众摄影》编辑组长,《中国摄影》主编,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先后获得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授予的“杰出摄影活动家”、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的“杰出贡献摄影家”等称号。2008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袁毅平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袁毅平长期从事摄影理论和评论工作,多次任全国影展和国际影展评委,对中国的摄影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袁毅平用手中的相机歌颂时代、记录历史,他的代表作《东方红》《振我国威》《拔地擎天》《70年代村干部》《马路“天使”》等都已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其中,拍摄于1961年的彩色摄影作品《东方红》是他最为深入人心的代表作。画面上,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广场正迎来日出,初升的太阳在东方地平线上呼之欲出,满天霞光洒在云层中,激荡着每一个观看者的心灵。
袁毅平后来回忆,为了拍摄《东方红》,他花去了两年多时间。早在1959年,袁毅平就想拍摄一幅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作品,但始终没有找到好的构思。一天早晨,他听到电台里在播放《东方红》,瞬间捕捉到了灵感。他认为,拍摄天安门广场的日出,正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意象。从那天开始,他每天清晨都骑车前往天安门广场,等候最美的日出,反复研究拍摄角度和曝光度,寻找最美的拍摄瞬间。但连续两年时间里,他始终没有捕获到令他自己满意的画面。
1961年一天清晨4点多,袁毅平从梦中醒来,走出家门,发现天空微微泛红。他赶忙骑车前往天安门广场,看到满天红色霞光,这正是他理想中想要的画面。袁毅平迅速选择了最佳角度,举起相机,频频按下快门,连续拍摄了11张天安门广场的日出照片,其中一张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东方红》。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如此评价《东方红》:“万道朝霞,气势辉煌的天空与庄严、稳定的天安门建筑相互呼应,形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象征。以记录性为主的这一作品,具备了史诗般的审美价值。”
袁毅平还留下了大量记录江南风情的摄影作品,如经典《水乡秋收》系列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半个多世纪前江南人独特的衣着、劳动的场面和秀美的水乡风光。在文艺评论家、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吴强看来,“清新自然”是袁毅平摄影作品的突出风格,他的人物摄影,强调抓取人物自然流露的典型瞬间;他的生活摄影追求真情实感;他拍风光,要求具有特定的意境,崇尚自然。 吴强认为,袁毅平从小感受到江南人的审美态度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这种经历对他日后摄影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记者 于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