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已来,和煦的天气已经悄悄接管了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很多年以后,当我们想起2020年的这个冬天,肯定会有很多感慨,在这个没有硝烟、胜似硝烟的战场,每个人都经历了一场“沉浸式体验”。一定会有些东西将沉淀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刻骨铭心。
而文艺作品作为现实的镜像,正是我们穿越这一段抗疫硝烟时不可或缺的精神陪伴。疫情期间,它们记录时代,描摹现实,歌颂英雄。尤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冬季,它们成为了温暖的发光体。它们放出的光芒,是反映现实、折射现实的光芒,是理想主义的光芒。
有了光,就有了热。我们常说,文艺作品要有“温度”。可是,怎么样才叫有温度?作品的温度,来自于创作者内心的温度。这股温度,必须是充沛情感的爆发,是自然情怀的流露,是内在思想激发的能量震荡。
家国情怀,是最强大的能量震荡。艺术家的心都是敏感纤细的,又是浩大的,“心事浩茫连广宇”,贴在地面上察观世事、洞悉人情,感时忧国。
大学者顾炎武曾经留下过一句经典的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人向来就有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有一种家国情怀。画家周京新老师说,疫情期间美术家们争先恐后为前线捐赠作品,不论身份、职务,“就像前方战士在打仗,后方的老大娘纳鞋底,谁管你这些职务高低。”我对他的一句话印象深刻:我现在画不了别的,速写最能表达心情。
伟大的文艺家肯定是将“小我”熔铸于“大爱”之中的。我们常说“大爱”,这个词听起来仿佛很空洞,但其实它并不抽象,它需要在具体形式上立体展开。书法家孙晓云透露过一个细节,当她在家创作捐赠的作品时,因为尺幅比较大,正当她挥毫之际,先生主动过来帮她拖拽宣纸,说这些作品是献给英雄的,自己很愿意为抗疫出一份力。孙晓云动情地说,“如果我们家的孩子、亲戚朋友在驰援队伍里,一方面是自豪,另一方面肯定也是牵肠挂肚!”
还有一位艺术家告诉我,她曾经在某一天早上起来,看完疫情新闻后失声痛哭,觉得我们的国家太不容易了。
如果说,文艺是现实的反应。那么我们该知晓,我们经历的现实是多么让人动容。两个月来,就是这股精神,灌注在我们的文艺家心中。内心热起来了,我们才眼含热泪,有了这些必须要抒发的情绪,有了这些无法不表达的创作。
所有的艺术都是由理念到形式的展开。有了滚烫的内核,作品也才能成为一个导热体,才能传递给受众以温暖。文艺创作,即便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但是必须由心灵创造的图景和形象,才会拥有生命力。(顾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