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空间展览
芥墨艺术馆+逸空间+问象艺术空间联合主办的展览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些行业短暂停摆之后开始慢慢复苏,然而国内艺术品市场却未见有大动作。有专家指出:我们应该看到的另一面是,现在的“低谷”恰恰是艺术品市场回归理性阶段,当泡沫退去,艺术品回到了它应有的位置,而不再是资本裹挟下的艺术金融品。
拒绝虚假繁荣
艺术品回到应有位置
从近期雅昌网站的拍卖信息中可以看出,很多国内外知名的拍卖公司将春拍的拍品征集和拍卖时间都延后了不少,半年来南京的拍卖行情况普遍冷淡。不久前,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盛得拍卖总经理吕锋平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白饭配小菜的照片,并配文:“不要白白浪费一场危机,特别是对于喜欢收藏的人来说,不要光看到风险,要看到机会。”点赞者多是行业里摸爬滚打数十年的同行。按照大部分经营者的描述,这几年艺术品价格的跌幅是在“腰斩”以下的,更有甚者直接跌到了五分之一。
自2012年至今,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近十年的调整期。艺术批评家孔祥东认为,多年来艺术品的价格与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相比有所超前,但更需要有所比照。几次举世闻名的虚假成交案例揭开了艺术品价格虚高的遮羞布,黄庭坚《砥柱铭》,齐白石《松鹰图》,王蒙《稚川移居图》……大家很难想象一幅画4个多亿是多少财富,真的值那么多钱吗?虚假繁荣带来的泡沫消失之后,真正留下来的作品才是“硬通货”。他认为,“不健康的泡沫破了是好事,把那些跟风涨价、艺术含量不高的作品打回原形,因为它们本身就缺乏价值支撑。”
一幅画的艺术价值肯定不能完全和商业价值划等号。在江苏省油画学会主席、南京艺术学院陈世宁教授眼中,艺术品在市场中的价格,不仅受艺术家水平的影响,更受观众喜爱度和市场投放量的制约。几年前炒成天价的周春芽、张晓刚的作品如今跌落云端,然而江苏市场上苏天赐、沈行工的作品,这两年不仅没跌,反而涨了不少,徐乐乐的作品也很坚挺,丝毫不受疫情影响。
正在筹备五周年展和新馆开幕的“问象当代艺术空间”创始人邢雪刚表示,之前的艺术品市场更像是金融产品投资市场,其金融属性远远超出了文化属性。“艺术市场里正常的消费应该有更大的空间,民众对美学的认知也应该在消费中逐步增长,这样逐渐形成的购买市场才相对健康。”
专家认为,这两年游资退潮,势必会减少艺术品市场的炒作,让价格更趋于理性、合理。前些年有些盲目跟风的买家,可能扛不住资金压力,低价抛售高位买入的艺术品,这无疑给市场提供了机会。包括一些中低价位的艺术品,会重新进入市场交易。孔祥东说:“任何行业都需要健康发展,虚假繁荣还不如冷清一些好。其实,目前的冷清只是一种价值回归,大众消费市场依然活跃,高端的艺术品价格仍然坚挺,这几年林散之作品的价格从低谷有所回升,有些古画也涨了。”
观念碰撞
是稳定还是持续下行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高端的收藏市场在疫情之后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依然保持稳中有进的局面。6月13日,南京十竹斋的“春回六朝”2020年文物艺术品拍卖会落槌,据十竹斋投资公司副总孔超介绍,本次拍卖共计1669件拍品,主要包含瓷器、书画、造像、文房杂项等品类,钱松喦、亚明、陆俨少等名家巨作也在其列。较疫情之前,公司拍品征集更加困难:一方面是因为收藏机构普遍惜售,另一方面中小型画廊机构普遍缺货。孔超表示,结识多年的老客仅看图册就会下单,偶尔还有新客出手买入。“李可染、傅抱石的作品怎么可能降价呢?”
在孔超眼中,艺术品行业反而是近年来受互联网发展冲击最小的行业,只因艺术品的交易如果纯粹从线上进行,欣赏、感知、参与性方面都会有所减弱。目前的网拍、云展览或许能起到临时辅助作用,但在短期内还不能改变艺术品交易和交流的核心。不久前参加了北京“国际画廊周”之后,他对市场的信心更强了:“人流量并没有明显减少,在周末还出现了井喷。参加活动的海外嘉宾、艺术评论家、艺术机构数量下降了,但对国内的艺术品机构影响较小。”
知名艺术策展人陈瑞认为,疫情期间云展览的地位提升倒逼很多美术馆在线上有所作为,但相应产生的连锁反应,使得艺术行业受到很大影响。线下展览的在场感和空间感的体验,是云展览无法替代的。但当前艺术品市场受到的冲击,直接体现在包括房租、人员工资、闭馆等成本上面,外部因素包括观众减少、经济下行压力、消费欲望降低、艺术博览会取消等等,可谓内忧外困。
“寒冬来临,大家本能地会选择抱团取暖。”陈瑞表示,“艺术市场下行是肯定的,只是疫情加剧了探底的过程,这对于挤压市场泡沫和短线投资方面可能影响会更大,但对于真正热爱艺术品和长线收藏的藏家来说影响不会太大。同时,疫情给了艺术家、机构及藏家重新思考的机会,肯定会带来新的业态。”
陈瑞说,市场的变局是注定的。“首先是艺术博览会等大型展会相继取消,对于销售机会、市场刺激的影响都是直接的;其次由于境外疫情等原因,境外的艺术博览会也无法举办和参加,本土很多画廊外籍消费者的数量和购买量都受到非常大影响;同时,经济下行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藏家也或多或少地希望将藏品变现。”种种原因,令艺术品卖方不得不将方向指向国内市场并不断拓展国内新藏家。
抖音直播、跨界合作
“抱团取暖”的从业者花式自救
疫情相对好转后,整个艺术行业都在积极地复工和应对,绝大部分的机构都已经正常营业并尝试推出新项目。南京苍润斋创始人熊继平在疫情之后参加了抖音的直播培训班,初试用直播给艺术品“带货”。
熊继平认为,下一步市场趋势将会是个性化特点比较强的私人订制艺术品,作品千人一面的艺术家如果不及时调整,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为市场找艺术品,为艺术品找市场”。熊继平把近期的营销重点放在了推广艺术品私人订制上,还策划了“让艺术走进美好生活”系列展,融合了家居城的现场环境和装饰性更强的艺术作品,整合多方资源搭建销售平台。
另外,熊继平也尝试通过线下展览、雅集沙龙活动与线上微拍,结合视频直播的方式推荐艺术家与艺术品,产生品牌虹吸效应。“当下的艺术品市场才是真实的,泡沫与水分都已经被挤掉了。这个时候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品,价位又相对合理的可以出手。不跟风,不炒作,只买自己喜欢的作品将会是艺术市场主流。”熊继平对未来抱有很大期望,他说,当前应该是最佳艺术品收藏窗口期。
盛得拍卖总经理吕锋平虽然发了一条“哭穷”的朋友圈,但是干劲没减少。“刚需肯定还是存在的。家庭装饰总少不了买一些书画、紫砂之类的艺术品。这段时间我们多做创新,在品种门类上多翻些花样,顾客也是会买单的。” 公司自己做的拍卖平台流量并没有明显下降,一些真正的艺术品发烧友和铁粉并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还是会购买。相反因为疫情,公司团队比以前更勤快了,拍卖场次的增加相对弥补了总成交量的不足。从业21年的他也较乐观:“早就坐在地板上了,还能怎么跌呢?艺术品市场本来就存在周期性,相对已经低迷了很长一段时间。相信疫情彻底过去之后,会变得更好。”
6月6日,芥墨艺术馆+逸空间+问象艺术空间联合主办的展览“紫金山艺术客厅”顺利开幕了,逸空间主理人刘运峰对记者坦言,自己一度非常焦虑:“疫情对实体空间影响还是挺大的,春节后的展览策划有所调整,国际合作的项目也被迫推迟。”画廊的人流量至今也没完全恢复,销售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春节后推出的几个新展,由于实行预约观展,看者寥寥。大家的情绪也比较复杂,购买作品的意愿不强。”不过心理状态逐渐恢复的他已经在积极准备下半年的博览会。
逸空间画廊的核心团队在正式开工上班后就讨论对策,把之前规划的线上呈现和销售提前了,并对之前没有到位的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和细化。“目前,画廊已经入驻了面对海外藏家的线上平台artsy和面对国内藏家的微拍堂。”刘运峰表示,最近的销售业绩有所提升,也可以看作是大家对市场的信心逐步恢复。“5月以前的艺术品市场现状不够好,国内外多家画廊面临歇业关闭。但这应该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状态,过冷和过热对艺术家和藏家都不好。以平常心去面对,选好艺术家,做好展览呈现和服务,你会发现商机还是有的。”
“疫情以来有一个新的现象值得大家关注,那就是美术馆、画廊、艺术家、藏家和媒体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陈瑞详细解释了这种“抱团取暖”。包括北京松美术馆联合20家国内外画廊机构和20位艺术家推出“2020”展;木木美术馆推出“一个人的房间”,除了其馆藏之外,还展现了八位/组国内重要艺术收藏家的私人收藏,分别布置成八个房间。
不断传达新的艺术生活方式和理念,对拓展国内新兴消费市场肯定是有帮助的。上海、南京很多机构的展览都放入家具、灯具等家用设施,打出“艺术客厅”的招牌,努力营造一种“家的氛围”,包括“一条”为代表的新媒体也在不断传递“工薪收藏”等概念。这其中既有不得已而为之,也有艺术空间上的转换,即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转换或者交融。诸如此类的手段能让艺术走进更多的家庭、更多的人热爱艺术收藏艺术,但陈瑞特别指出,“不论环境如何改变或者艺术如何交融,艺术领域各个行业的专业性是需要保持的,也是应该坚守的底线。”
收藏趋理性
艺术的价值不仅仅是收藏
在采访中,孔超告诉记者,曾经有位跨越两个世纪的欧洲银行负责人对他说,作为一家经历了战争时期、萧条时期、大灾难乃至世界格局改变的银行,他认为艺术品才是最扛风险、抗波动、最优质的资产。因此,孔超深信经受过疫情的洗礼之后,艺术品市场反而会实现整体的提升和跨越,藏家、作品、观念和思路都会迭代,这将会促进艺术品市场走进新的时代。
一直以来,孔祥东都十分强调艺术品的内在价值。“那些过高价位的重量级艺术品,我们可以用等量的社会财富去衡量它是否同值;对一般的存量艺术品,可以从文物、文化、艺术三方面去考量它的价值;对当代创作,直接按艺术水准去评判,或与存量艺术品比照,看它是否有定价依据。艺术品市场过热的表现,正是夸大了艺术品的投资功能,我希望少谈投资,多谈理性消费。”
孔祥东说,市场不热了,带给藏家的有利条件是可以静下来观察、研究。藏家在进入艺术品市场前,起码要读点艺术史方面的书,然后多看一流的艺术品展览,从理论、实物两方面切实感受一下艺术的制高点在哪里。有了基本的眼界,才能够做出价值判断。“我们首先应该鼓励艺术品消费的基准人群,他们出自兴趣爱好,或者用于家庭装饰。这个群体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如何把握消费品的品质,好的艺术品才具备保值功能,可以回到市场反复交易。第二个群体是收藏家,不能满足于收藏数量,更重要的是要有研究,有收藏方向。通过研究发掘出收藏品的文化价值,这是价值发现;选择有意义的收藏方向,将同一类型的零星艺术品集腋成裘,彰显其价值。”
不管是资深藏家还是艺术圈“小白”,购买艺术品都不应该去跟风、炒作,追求自己喜爱的艺术品才是正道。“工薪收藏”所主张的,是把收藏作为一种消遣、兴趣去做,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买自己财力所及的藏品,刻意追求短平快的收藏那应该称之为“倒卖”。如果藏品在下一个时代拥有独到的价值,那是意外之喜,也不失为一种更有意义的价值。
本报记者 傅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