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方志办里来了年轻人
2021-03-19 15:0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李智

齐慎

李琳琳

沈萌溦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

江苏是方志大省,历代留存下的方志难以计数,当代编撰的新志不断涌现,共同书写着江苏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录着江苏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如今的江苏方志工作者队伍中,活跃着一批年轻的“80后”“90后”,这些“方志青年”将青春奉献给看似枯燥的方志编修工作,用年轻人的活力和创意,为方志工作注入新的生命力,为展示江苏文化、讲好江苏故事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沈萌溦:眼含热泪编撰“江苏抗疫实录”

2020年11月25日,在江苏省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召开的前一天,沈萌溦和同事们将新鲜出炉的《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疫情实录》送到江苏大剧院会场,摆在每一位代表的桌上。那一刻,她真切感受到作为方志工作者的满足感和骄傲感。

“80后”沈萌溦是江苏年鉴杂志社副社长,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一位从事哲学研究的北大研究生,为何会投身看似冷门的地方志编纂工作?沈萌溦说,这源于她儿时的耳濡目染和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我的家乡是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扬州。小时候,我的母亲就参与过地方志书的编撰,家中也有多种扬州的方志和年鉴。”经常翻阅这些“大部头”,沈萌溦面前打开了一扇了解故乡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窗口,也早早结下了她与地方志的情缘。

2009年,沈萌溦研究生毕业后,毫不犹豫选择了江苏省方志馆。“在很多人印象中,地方志工作者是与陈旧发黄的文献典籍打交道,从故纸堆中钩沉史事,但其实我们的工作远不止此。”沈萌溦介绍,地方志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责,是通过年鉴、专题志书的编纂,全面客观地记录本行政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发展,为后人留下当代中国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生动档案。

从成为一名方志工作者以来,沈萌溦担负了多卷《江苏年鉴》的编辑工作,参与了2019年7月号至今每个月《江苏微记录》的编纂统筹工作。她还作为副主编,承担了《江苏记录2019》《江苏记录2020》等书的编辑审稿工作。

在今年1月底召开的省两会上,与会代表们都拿到了一本《江苏记录2020》。翻开此书,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江苏抗击新冠疫情、长三角一体化、高速铁路建设等大事要事一一全景呈现。202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超10万亿元,13个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制造业总量占全国约1/7,90家企业上榜中国民企500强……一张张亮丽的“江苏成绩单”清晰展现。沈萌溦介绍,“江苏记录”是省地方志办公室和省统计局合作编纂的成果,对当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实时记录,连续两年提供给省两会作为会议资料,发挥了资政作用。“可以说,我们编撰的书,定格了‘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的一个个难忘瞬间。”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年轻的江苏方志人直笔著史,编著《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一书,为波澜壮阔的江苏抗疫斗争绘制了一幅全景图画。“从去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我们就开始了撰写抗疫实录的工作。方志人要做的,就是为后世留下真实而完整的记载。”沈萌溦说,编撰这本“实录”和以往的地方志完全不同,要求“即时编纂”,也就是随时“直播”战疫的实况进程。

编撰“实录”的日日夜夜里,沈萌溦和小伙伴们从主流媒体、新闻发布会、政府网站和官方公众号等海量资讯中挖掘、整理江苏抗疫的点点滴滴,梳理主线,抽丝剥茧,“我们每天都被‘逆行者’的事迹感动着,眼含热泪编完了这本书。”江苏疫情防控实现患者“零死亡”,3000多名江苏医护工作者驰援湖北抗疫,南京江宁“硬核老大爷”在村口拦下省委书记,人民警察蒋大为守住疫情“特高风险村”,“90后”志愿者宋明译累计搬运上百吨物资……“方志青年”用《生命至上》这本书为战“疫”胜利交出了满意答卷。

越来越多的“方志青年”加入,给地方志工作注入了活力和动能。每天早上7点,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方志江苏”都会准时更新,为读者送上一份“文化早餐”。沈萌溦长期负责“方志江苏”的编辑和运营工作,包括她在内的年轻人将“方志江苏”做出了新意,扩大了影响力,推出的文章总能在历史和当下之间找到准确的切合点,在全国省级方志类公众号中排名第一。在沈萌溦看来,“方志青年”正逐渐找到新时代方志文化的精准传播方式,用创新方式挖掘江苏记忆,讲好江苏故事,展示江苏成就。

李琳琳: 诠释雨花英烈的 信仰力量

在“方志青年”中,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区县指导处副主任科员李琳琳是标准“科班出身”,她的母校宁波大学是全国为数不多设置地方志专业的学校。“我从小就喜欢历史,本科时候读的是历史学,研究生阶段是地方志专业。”在李琳琳看来,历史学和地方志学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地方志是一地的百科全书,是比历史更密切联系现实的百科全书。地方志分门别类地将社会百态置于书页中,通过不断纂修,让后人了解一个区域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变迁。”李琳琳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爱上地方志工作的。

2015年,刚刚工作两年的李琳琳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撰写《雨花台烈士传丛书》中的《何宝珍传》。何宝珍烈士1902年出生于湖南道县,1923年4月与刘少奇同志结成革命伴侣。她跟随刘少奇为革命多方奔走,先后在上海、广州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工作,担任过汉口市妇女协会组织部长。1933年3月,何宝珍在上海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拷打,坚贞不屈,于1934年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2岁。

“为这么一位我从小就很敬仰的雨花英烈撰写传记,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当时才28岁的李琳琳,虽然也写过一些论文,但从没独立写过一本书,尤其是党史方面的著作,压力非常大。但为雨花英烈立传的使命感,书写和展现烈士英勇事迹的责任感,让她迎难而上。

为期一年的采访、资料收集与整理阶段中,李琳琳先后走访了道县、衡阳、长沙等烈士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追寻烈士留下的足迹。她还专门去北京拜访了何宝珍烈士的女儿、年近九旬的刘爱琴教授。“在走访历史见证人和寻找历史现场的过程中,我尽力搜寻、捕捉流淌在血脉里的革命传统传承,重现当年烈士的音容笑貌和精神气质。”2016年6月,李琳琳所著的《何宝珍传》正式出版,受到党史界一致好评。

李琳琳始终忘不了刘爱琴老人对她讲的故事:刘爱琴刚出生,就因为革命工作的需要,被父母寄养到别人家。从此,她命运多舛,7岁就被卖为童养媳。周恩来同志还在1938年的《新华日报》上刊登寻人启事,寻找刘少奇失散多年的女儿刘爱琴。

对于父亲刘少奇和母亲何宝珍的抉择,刘爱琴深深予以理解。她对李琳琳说:“因为我的母亲是烈士,我思想懈怠、无所作为,就对不起我的母亲。我思想上进步、工作上做出成绩, 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告慰。”这段话深深地感染了李琳琳。“我自己做了母亲后,更能理解母亲对孩子的爱,更能理解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离开自己心爱的孩子,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是多么可贵、崇高与伟大。”在她看来,弘扬烈士精神,学习烈士精神,做好做实每项工作,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

如今,李琳琳主要从事《南京史志》的编辑工作,《南京史志》是一份在南京文史界享有极高知名度的杂志。“就我来说,要把《南京史志》编好,把地方志工作做好,就一定要走出去,回到历史现场,触摸古都南京的悠久文脉。”

有一次,为了编辑一条关于南京老门东周处读书台的稿件,李琳琳实地去周处读书台周边反复走访,对比府志、县志中有关的记述,寻找今昔变迁。这位“85后”的方志工作者说,她尊敬的清代方志大家章学诚,清代南京的修志名家汪士铎、陈作霖、夏仁虎等,无不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年轻的“方志青年”们也要像前辈大家们一样,用双脚丈量大地,在实地走访和还原史料中,重现江苏历史的华彩篇章。

齐慎:记录对口支援“两地书”

虽然读博士时研究苏州园林接触过地方志,但是齐慎却没想到自己会成为苏州方志办的一员,在坐“冷板凳”的苏州方志办一干就是8年。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国史、方志和家谱共同组成了中国民族史学的支柱。这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然而方志工作本身却很平凡、琐碎,既没有传奇的故事和经历,也不允许激扬文字、挥洒才情,方志必须客观、准确、平实且不带感情色彩地秉笔实录。

时代在发展,方志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自2019年开始,齐慎先后参与了《苏州工业园区自然村变迁图志》《漕湖街道自然村变迁图志》《苏州监狱志》等志稿审读,以及《苏州志略》《苏州往昔》的编纂审改工作,让她觉得最有价值的要属《苏州对口帮扶志》的编纂。

“对口帮扶是中国特有的扶贫开发政策,是人类扶贫减贫历史上的创举。”齐慎说,“苏州对口支援地区涉及新疆、西藏和贵州等8个省区11个地级市33个县,这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我们要做的就是全景式地准确记录其全过程。”

记者翻阅了这批方志的书稿,阅读体验并不愉悦,它没有小说的故事,没有散文的文采,也没有新闻的热点,它更多是资料的汇编和罗列,很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的疲倦感。然而方志也是对事实最全面、最准确、最细致的记录,从组织架构、决策部署到专项规划,从民生、产业、智力援建再到援建管理、英模和大事记,几乎是用绣花的功夫展示了一幅恢宏的图景,让人惊叹于对口支援对于受援地区的改变是多么深刻和巨大。

在苏州援助的西藏拉萨林周县,过去人们认为某座山或巨石是掌管疾病的“龙神”,并为其插上红柳枝、挂上经幡、献上哈达祈求祛病免灾,是苏州“安木吉”(藏语意为医生)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带到当地。20年前,全县人均医药费7元,医生每张处方平均药费0.5元,如今当地已经能做甲状腺瘤切除、腹腔巨大囊肿切除等手术,苏州医生被当地人视作“龙神”。

在新疆伊犁州巩留县,张家港通过招商引资,在当地投资1.5亿元建设鲟鱼卵化养殖项目,使当地成为全疆最大的鲟鱼苗种全人工繁育基地及新疆首座冷水系鲟鱼集约式工厂化养殖基地。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原本是国家级贫困县,吴江区帮助当地开展“林下养鸡”,建设智慧交通体系,帮助当地农产品“印货出山”,建设“两江产业园”,培训贫困人口……2019年4月,该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常常被感动、被鼓舞,并且从一组组数字、一件件小事当中感知国家的进步。”齐慎说,“但是我们要把滚热的情感化作冷静的笔触,把了不起的事业写实写细。”

作为方志行业的“新兵”,老前辈们对家乡、对文化的热爱时刻激励着齐慎。采访中她多次提到计东生——《同里镇志》的主编。计老从镇党委副书记任上退休后,组织团队整理镇志,因编写质量高、文字流畅、图片精美,《同里镇志》入选《中国名镇志丛书》。老人已经于2017年去世,《同里镇志》却让苏州方志界久久地怀念他。

存史资政育人,这是中国史家千百年的追求。如今,齐慎这个“80后”也成为一名著史人。她说:“虽然自己不可能像司马迁、班固那样伟大,但同样是在记录历史,有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追求。”

李智:让地方先贤讲“宿迁故事”

方志是一个比较冷门的系统,在强调趣味、段子手大行其道的网络上,追求全面、准确、朴实文风的方志往往不容易吸引眼球。然而新一轮传统文化热潮为唤醒沉睡的方志资源提供了机遇,宿迁方志办“90后”李智就在尝试发掘方志里的先贤故事,传播地方文化。

“方志是一项严肃甚至有时会显得枯燥的工作,比如中国有20年一修志的传统,而每次修志需要花上十来年,像这一轮修《宿迁市志》就花了8年,体例极其严谨,行文字斟句酌,只讲事实,不作评论也不加渲染,更不能有立场,这就是传统的修志方法。”李智说,“志书主要功能是存史,当作工具书用来查资料用,不适合休闲阅读,但是在方志当中有大量的人文、地理、先贤、旧事还有价值观,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用它们讲好宿迁故事?这是我们新一代方志人应该开拓的路。”

近年来全省方志系统整合专家资源“开门发声”,让沉睡在方志背后的文字鲜活起来。蹭热点、约稿、编辑、报送,往事被钩沉,先贤重发声,李智和她的小伙伴们努力为方志开辟新的传播方式,让当地的文脉得以弘扬。

在“方志江苏”的微信推送中,这些史料丰富、内容翔实的文字广为传播:

被誉为人民解放军“炮兵之父”的朱瑞与毛主席有一张合影。中共“七大”之后,他拒绝毛主席让他当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的安排,申请去炮校当教员,被他的真诚所打动,毛主席不仅同意了他的请示,还郑重戴上八角帽跟他合影。

新四军四师骑兵团为什么把马刀叫“雪枫刀”?彭雪枫行军途中为什么批评在泗洪搭浮桥的指挥员?这位转战四方的将军为什么被称为“一生只走了一里路”?彭雪枫将军的故事感人至深。

宋江起义军活动在河北、山东的大片地区,然而他率领的军队却在沭阳这个“小地方”遭到重创,被县尉王师心伏击打败,只得率残部乘十条船去了连云港,并最终投降当地政府。

在宿迁发布文明“宿九条”时,李智却邀请专家写了一篇宿迁人喝酒的风俗,座次、赏罚、敬酒由头样样讲究,喝到兴头还玩“杠子老虎鸡”,输者罚酒必须“一口闷”,随后话锋一转,倡导健康、文明、节俭的酒文化,戒掉过分劝酒的陋俗。

在2020年宿迁派医疗队驰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时,当地又发掘了清末时宿迁人黄以霖在武汉为官,执行张之洞的政策实业救国的故事,从开展军事教育充实湖北新军,到兴办交通督办粤汉铁路,再到发展商业举办武汉劝业奖进会,这个宿迁人也曾为武汉做出过贡献……

打开方志,就如打开了通向一个地方的“大门”,可以了解当地历史和风物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没有什么比方志更权威、更全面、更详细地展示一个地方的文字资料了。”李智说。

这种自信,来自于亲自参与修志。2014年她考进宿迁方志办的时候,新一轮《宿迁市志》的编修已经开展了2个年头,其中大事记花费了她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她从旧方志和各县区志中提取了大量资料进行整合,再搜集大量书籍、期刊、文献对遗漏的大事进行增补,接下来就要反复打磨、勘误,旧有“一字不实,满篇生疑”之说,而志书的生命恰恰在于真实和准确,经过四五轮的修改,7万字的大事记最终成型。修编志书是寂寞的工作,每天与志书、资料、文献为伍,对文字“锱铢必较”,这样的工作也让她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本报记者 于锋 王宏伟)

标签:方志;江苏;地方志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