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这个展览,带你走进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2021-12-24 10:2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观众在拍摄朱熹手迹。 本报记者 赵亚玲 摄

宋代香炉

12月18日,南京博物院与浙江省博物馆携手打造的跨年大展《宋韵——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在南博特展馆开展。展览的上篇以“文治天下”讲述士大夫的治世行道,下篇则以“士林风雅”展示士大夫的生活意趣。来自38家文博单位的300多件展品,全景式展现了宋朝士大夫匡扶天下的思想与文人雅士的精神文化生活。

□ 本报记者 周 娴

“墓中文书”再现宋代官员30年仕途生涯

宋代,是士大夫的黄金时代。发达的官学和私学培育了大量的儒生,饱读诗书的儒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文官队伍成为士大夫。

走进展览的“励精政事”篇,南宋文人徐谓礼的“录白印纸”映入眼帘。“录白”,指的是按原件格式抄录的官文书,“印纸”是指加盖官印的官文书纸,多用于记录官吏在任内的行为表现、绩效,作为日后考核、升迁的依据。

淡黄色的纸张铺陈开来,尽管760多年过去,但墨迹如新,每一行字都清晰可见,生动勾勒出了一名南宋普通文官的仕宦履历,具体展现了南宋中后期文书制度、官员管理、政务运行等政治面貌,犹如一部南宋官制百科全书。

徐谓礼是浙江婺州武义人,婺州就是如今的金华。他生于“名儒之家”,父亲徐邦宪为一代名臣。徐谓礼20岁时因父入仕,从一名小小的京官起步。30多年宦海生涯,官阶从第三十阶“承务郎”(从九品)升迁至第十八阶“朝散大夫”(从六品)。“徐谓礼和江苏很有缘分,他曾担任溧阳县知县,兼主管劝农营田公事。”策展人王宣艳介绍说。

“这份文书得以不朽,有赖于位于浙江金华的徐谓礼墓室的保存完好。”王宣艳介绍,徐谓礼棺内灌注了水银,棺木与墓壁间的空隙,填了熟石灰、黏土、沙子、糯米汁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墓室上面,还有石板盖顶、封土,做到了与外界的完全隔绝。“在宋朝,文人对于自己的仕途非常看重,徐谓礼生前曾经专门交代族人保管好‘录白印纸’,通过层层包裹一同放入棺中,作为陪葬品入墓。”

“印纸一般只见于宋代文献记载,实物非常罕见。”记者从南京博物院获悉,徐谓礼文书包括“录白告身”“录白敕黄”“录白印纸”,是推动宋史研究的新史料,例如文书中详细记录了徐谓礼在溧阳知县任职期间,当地税收的数额和完成情况,与《景定建康志》载溧阳税额基本一致。这些数据极有价值,可反映南宋地方赋税制度、地方政务管理等状况。

朱熹真迹体现“心系天下”的文人情怀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任福建漳州知州时,为白云岩书院写过的一副对联,成为了千百年来中国仁人志士的精神追求。

展览现场,一件朱熹的手迹真品《朱熹与某侍郎书札卷》引起了观众的兴趣。这件行书手札为纸本,竖33.4厘米,横72.7厘米,卷前有明代著名书法家程南云题篆书引首,卷末有余鼎、胡俨、魏骥等文人的跋语。

《朱熹与某侍郎书札卷》全文行笔迅疾,似“不甚著意”,不过,并没有通过大开大合、纵横争折来实现“快笔疾书”,而是如莲裾轻动、晓风拂柳,给人以轻盈、雅逸的感觉,颇显示出他作为学者的那种“安静详密、雍容和豫”的胸襟。

专家据书写风格、行间格式及纸墨断代等因素鉴定,确认是朱熹的真迹。这是朱熹与为官友人的一封信件。内容中,字字表达了朱熹虽因病在武夷山疗养,但仍心系天下,希望百姓安居乐业的治世思想。

王宣艳说,宋代士大夫精神最突出的亮点是天下情怀,是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比如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体现了这种情怀。《朱熹与某侍郎书札卷》正是宋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坐言起行、经世行道、治国平天下的代表。

恬淡闲适,宋代士大夫的“意趣”生活

宋代士大夫尚志节,重操守,在生活方面也表现为节俭克制,慎行礼法。

无论在读书治学、吟诗作画、出入佛道,还是在饮酒、烹茶、焚香、赏花这些日常趣事上,他们都体现出风雅高致的审美情趣。

这种优雅从容的生活方式、淡泊闲适的人生态度,构成了宋代士大夫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展览现场,笔墨纸砚、酒杯茶具、碗筷衣鞋等生活用品一下子就拉近了宋代士大夫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

宋代文人喜好点茶、斗茶、分茶,在茗饮中,常常比斗水品、茶品、诗品和煮茶技艺的高低。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所藏的龙泉窑划花梅月纹斗笠盏,碗内壁刻划数枝梅花、一弯月牙,笔法生动洗练,表现出北宋著名诗人林逋笔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

宋人饮食讲究意趣,常用的筵席用器,碗、盘、碟、匙(勺)、箸(筷)、箸瓶等成套组合,典雅精致,寻常的粟麦饭粥、盐酪荤腥、瓜果菜蔬在这样的点缀下,别有一番诗意。

展览现场,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的南宋漆盘、南宋青釉开片花瓣式瓷碗、南宋青釉荷叶式瓷盘、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莲瓣纹瓷碗、南宋青釉暗花瓷碟,简餐素食的饮食之道,也体现出宋代读书人“一箪食一瓢饮”的安稳清欢。

我们常常说的“一日三餐”也是从宋代开始的,王宣艳介绍,“宋代人吃饭的模式已经与现代人差不多,筷子会放在专门的筷筒里,还会在旁边放上一张纸花,也就是现在的餐巾纸,哪怕顾客只点了一份黄瓜、一壶酒,也会上齐一整套餐具,比较‘现代化’。”

标签:朱熹;手迹;观众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