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红高粱家族》今晚燃情首演 带着滚烫的热爱,在这里与艺术相拥
2022-08-04 11:16: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朱朝晖 摄

□ 本报记者 王 慧

8月4日晚,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原创话剧《红高粱家族》将在江苏大剧院燃情首演。这是江苏大剧院第10部自制剧,也是剧院开幕演出五周年的重头戏之一;次日,江苏大剧院另一部原创作品《运河畅想》音乐会将在磅礴的交响乐中奏响;江苏大剧院室内乐组合于6日第三次登台;江苏大剧院童声合唱团、爱乐合唱团7日倾情献唱……多场演出,群英荟萃,舞台上的歌声、乐声,将伴随着观众的笑声、掌声,与江苏大剧院共度这个难忘的五周岁生日。

5年来,无数个这样的夜晚,熙熙攘攘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汇聚在星光穹顶之下,用艺术治愈平凡生活。5年来,2600场高品质演出亮相于舞台之上,润物无声间提升着一座城市的艺术气质和文化生态。

经典荟萃,

艺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了

一座剧院,能给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什么改变?

当指挥棒轻轻“划破”夜的寂静,音符如流水般倾泻而出。时至今日,很多观众依然对5年前江苏大剧院的开幕演出——以色列指挥大师祖宾梅塔携手以色列爱乐乐团的精彩演出记忆犹新。从1994年开始,以色列爱乐乐团多次到访中国,但那一次,他们才首次亮相于江苏舞台之上。那是一场能容纳1500人的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在江苏大剧院这座全新的剧院里,祖宾梅塔与以色列爱乐乐团呈现了一场行云流水般的艺术飨宴,激动、震撼、温暖流淌在现场每一个观众心里。

这5年,台上台下,见证了许多令人动容的艺术瞬间——

2018年11月,江苏大剧院策划了为期2周、共计12场演出的“马林斯基剧院艺术节”,由捷杰耶夫亲自挂帅,演出不仅引发了江苏本土的观剧潮,亦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约20万人次的观剧团,堪称艺术盛事。

2020年10月,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亮相江苏大剧院,疫情防控规定的75%上座率座无虚席,无数观众被“爱与信仰”的力量点燃,在剧场里一同屏息,一同流泪,很多人二刷、三刷之后仍觉不过瘾。

2022年6月,火爆春晚的舞剧《只此青绿》来宁展卷演出,现场一票难求,数千名观众沉浸式领略了流动的“千里江山图”,近距离欣赏了那一抹青绿的绝美风采。

曾经,由于舞台限制,一些高品质的演出“过南京而不入”,江苏观众需要辗转北京上海观看演出;而如今,高品质的艺术盛宴在江苏大剧院已成家常便饭,365天演出无淡季。开业5年来,江苏大剧院共引进承办各类演出活动2600余场,惠及观众和艺术爱好者超220万人次,来自60个国家(地区)的院团、艺术家以音乐、戏剧、舞蹈的形式,将智慧、情感、艺术凝结于“荷叶水滴”之上。

重塑经典,

将文学立于舞台之上

轻撩帷幔,静推屏风,十二位姑娘齐聚于舞台之上,眼波流转,韵律之至,恰似在大观园胜景中游历。当3小时的演出结束,全场响起如潮的掌声。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两轮全国巡演中,受到全国观众的追捧,豆瓣评分达到8.5分。

江苏大剧院副总经理李斯思清晰地记得,2019年,她刚来剧院,面对题材库里的十个故事,剧院的一群年轻人把票投给了《红楼梦》。这让李斯思感到惊讶,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依然热爱古典文学。江苏大剧院迅速行动起来,邀请了中国当下深受欢迎的年轻舞蹈家,希望能创作一个更接近年轻人审美的版本。

在创作中探索,也在探索中成长。5年里,秉持着“向文学之都致敬,向经典文化致敬”的热忱,江苏大剧院与经典文学作品频频擦出火花,“吸”入传统,“呼”出创新,让一部部经典文学作品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京剧《青衣》改编自著名作家毕飞宇同名小说,塑造了“戏痴”筱燕秋的戏梦人生。120分钟的演出中,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亦洁将月宫中凌云而舞的嫦娥、舞台上光彩照人的青衣和平凡琐碎生活中的筱燕秋塑造得丰满动人。

原创青春剧《野蜂飞舞》改编自黄蓓佳同名小说,该剧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华西坝为背景,描写了女孩儿黄橙子和男生沈天路在艰难的战争岁月里相识、相交,建立起纯真美好友谊的故事。它让一群热爱文学的小粉丝们,因这部剧而爱上了戏剧。

声乐套曲《因为爸爸》是一部聚焦时代英雄楷模、关注儿童成长的音乐作品,改编自作家韩青辰的同名小说,舞台上,孩子们以纯真视角,感受父爱之暖,吟诵人民警察平凡而崇高的人生。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从1986年首次发表至今,已以多种艺术形式走过了36年,而这一次,以话剧的形式呈现于舞台之上,已成为2022年最受期待的艺术作品之一。总叙事、编剧、导演牟森称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独一无二的开头,独一无二的结尾,这部话剧将呈现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和坚韧不拔的人类图景。”

“星辰浩瀚的文学宝库中,可转化成舞台作品的数不胜数,需要文艺工作者不断创新、尝试,找到一条经典文学名著舞台化的新路径。”在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看来,经典文学与舞台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助力的。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舞台剧,凭借自身的强大号召力,极大地带动了演出市场的热情,成为了吸引观众的“流量”。而舞台作品通过对文学内在精神的挖掘,实现了对文学作品的弘扬。

艺术普及,

让更多人享受美好

5年前,祖宾梅塔与以色列爱乐乐团音乐会作为江苏大剧院的开幕演出,一群半夜就在门口排队等候的乐迷们就此相识,他们以相遇月份命名,组成了“八月古典音乐”爱艺团体。沙龙创始人唐旭说,“八月古典音乐”已成为乐迷们交流艺术、分享心得的地方,“现在只要大剧院有古典音乐会,我们就一定会来打卡,这里已成为了我们古典艺术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只要有空,就会来江苏大剧院看演出,这丰富了我的退休时光,让我的生活找到了光。”今年78岁的朱永生是江苏大剧院的“铁杆粉丝”,他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观演安排,几乎每场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朱永生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江苏大剧院看戏的情景,那天演出散场回家,贝壳穹顶的闪烁星光在夜空中熠熠生辉,他感叹,“那真是我心中南京最美的夜景!”如今,他对世界各地的名家院团如数家珍,“尽管看的是高品质演出,但票价并不高,最低票价80元,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起。”

作为江苏最大的艺术综合体,江苏大剧院不仅展示了世界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更逐渐培养了一批懂得欣赏艺术的观众,“艺术改变生活”正在变成城市的新风尚。

一串串数字记录下江苏大剧院艺术教育走过的轨迹——5年来,江苏大剧院共策划开展“爱艺计划”“把艺术课堂搬进大剧院”“艺术大师班”等品牌艺术教育活动426场,18.5万艺术爱好者走进剧院接受艺术普及教育,艺术沙龙、交流活动几乎周周有。同时,江苏大剧院美术馆用127场次展览吸引了文艺青年的目光,今年5月由大剧院策划的“从380-760沉浸光影”体验展创下了万人观展的历史纪录。“青春飞扬中国青年版画家提名展”“桃花盛开中国版画作品展”等展览品牌,更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高水准的交流展示平台。

持续高水平演出的熏陶,艺术教育的“点滴灌溉”,让江苏观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升。“南京观众真的很懂我们!”舞剧《红楼梦》在南京二轮演出时,导演李超发出这样的感慨,“这里的观众对《红楼梦》故事每一幕的精细解读,对每一位人物的独特理解,让人感受到这部文学巨作与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

疫情的反复,让线下演出遭受重创,江苏大剧院打破“围墙”,开辟出了线上线下一体的艺术空间。搭载着互联网的翅膀,一场场荟萃中外名家的“艺术盛宴”被搬进手机,《解放1949》《iSING!CHINA 地久天长——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音乐会》《殷承宗钢琴协奏曲音乐会》《李飚与俄罗斯国立新西伯利亚爱乐乐团2020新年音乐会》《彼得阿尔特里克特与捷克爱乐乐团音乐会》……迄今为止,江苏大剧院已经在抖音、Bilibili、网易云音乐、猫眼、爱艺在线等平台进行了多场主题直播,在线观看达百万人次。

“让更多观众感受到高雅艺术的魅力,让整个社会体验到文化的福利,这是江苏建造江苏大剧院的初衷。未来,我们还将不断引进精品,生产精品,让优秀的舞台艺术给生活带来美好改变。”廖屹说。

标签:大剧院;江苏;江苏大剧院
责编:罗鹏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