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让百姓站到舞台中间来
2022-09-01 09:12: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大丰文艺爱好者的演出

记者 顾星欣

作为江苏省群众文艺最高奖,第十五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评奖结果日前揭晓。近年来,江苏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基层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各级文化馆(站)工作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作为基层文艺工作者,他们见证着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由全覆盖向高效能转变,见证着每一位普通人乐享文化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

把美好非遗“种”进群众生活

8月30日,记者联系上张家港市凤凰镇文体中心主任缪艳时,她正在北京的演播室中为录制一档全国性节目而忙碌着。“这一次,我们要用来自江苏的河阳山歌,唱出移风易俗的好乡风!”电话里,她笑着说。

凤凰镇的河阳山歌声名远播。包含河阳山歌在内的“吴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歌中的《斫竹歌》被誉为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民间歌谣活化石”。缪艳是土生土长的凤凰人,从小就对河阳山歌耳濡目染,她的嗓子清亮、条件突出,也因此走上了音乐道路。早先是当地河阳山歌艺术团的负责人,如今她既是河阳山歌的非遗传承人,又是凤凰镇文体中心的“大管家”。

近年来凤凰镇的群众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缪艳既是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和推动者。去年央视的《传奇中国节端午》节目,就播出了一集凤凰镇的迎端午系列活动。在灿烂的花田里,缪艳和当地山歌爱好者一起上演自编自演的山歌《龙舟号子》,“莳秧忙忙莳秧,秧苗要挑到么水田……”优美动听的歌声中飘出了江南人家质朴的情感。

非遗传承,人才是关键。凤凰镇将非遗传承人才队伍的培养作为“头等大事”,近年来逐渐孵化培养出一支传承山歌文化的轻骑兵。缪艳告诉记者,每年3月,是镇上河阳山歌艺术团的“招新月”,经常是“招才帖”一发出,就会引来许多文艺爱好者报名参加。

唱山歌的都是老年人?这已经是“过去式”,艺术团现在可是“正规军”,年轻人在这里接受系统训练,声乐、舞蹈专家常来一对一为学员作演、唱、手、眼、身、法、步的培训。“如今,我们60多个人的河阳山歌艺术团里,青年人占六成。” 缪艳告诉记者。

近年来,凤凰镇相继创排山歌剧《嫂娘》、短剧《永远的拐杖》、大型山歌风情剧《情系河阳》,把非遗田园村的家长里短——《肖家巷里喜事多》搬上舞台。今年,河阳山歌剧《我的肖家巷》还登上“国家公共文化云”。

“河阳山歌是从人民群众中来的,应当回到人民群众中去。”缪艳说,除了自己演,艺术团里的骨干还会走进各村、社区,为当地文艺爱好者进行指导培训。目前,凤凰镇已培养了港口社区的山歌队、凤凰村的舞龙队等数十支艺术团队和文化社团。

村村演,周周唱,社区广场、学校、休闲公园、田间地头,都是群众文艺的广阔舞台。现在,凤凰镇每年还有数不完的文化大餐:“圆梦美凤凰”网格团队才艺大赛,鼓励百姓加入各村、社区网格文化团队,开展各类活动;凤凰镇农民画项目、全民阅读活动、美术展、摄影展等,涵盖各年龄层、各群体,让百姓能够沐浴在文化的熏陶之中。

镇里每年还会有一些“重头戏”,比如凤凰春晚、非遗文化季、凤凰镇文化志愿村村演、“斫竹大舞台”——河阳山歌展演等活动。缪艳感慨,“大家从年头忙到年尾,连过年也不休息。看到百姓这么喜欢,我们也有种充实感。”

在凤凰镇,每年都会有一笔专项的群文经费投入到相应的团队培养中来,举办网格团队pk、山歌王、星级团队才艺展示等。每年,百姓还能享受多场政府购买的公共演出服务、公益电影周周影月月映,以及享受文体器材配送、全镇图书通借通还等政策。

把更多的文化记忆“种”进年轻人的生活,缪艳和她的同事们一直在努力着。今年来,当地把河阳山歌编进校本课程,成立河阳山歌、河阳宝卷少儿培训基地,开设河阳山歌、河阳宝卷、剁绣、河阳烙画等非遗项目体验课。拥抱非遗,拥抱美好生活,正成为凤凰镇独有的文化风景。

群众大舞台,人人是主角

8月20日,夜幕中的盐城大丰区明星国际家居城中庭广场热闹非凡,一场由大丰区文化馆、大丰区锡剧团主办的夏季纳凉晚会正在这里举行。群众文艺爱好者们表演的歌舞、小品、表演唱等节目轮番上演,闪亮的舞台好不热闹。

“我们每年常态化开展惠民演出活动近百场。”大丰区文化馆副馆长陈健告诉记者,“如今,大丰有各类业余文艺团队近200支,成员3000余人,群众文艺活动遍地开花。”

人才缺乏,一直是基层文艺工作的短板。如今,大丰文化馆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为群众文艺爱好者、文化骨干提供各个门类的公益培训,像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等,都能在这里找到“免费课堂”。本地的传统非遗如大丰瓷刻、麦秆画等项目,群众也能近距离免费体验。“每年我们会有三四十场培训。通知一发出来,经常被抢光,所以我们得限额。”陈健很自豪。

江苏的“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项目,源源不断为基层文艺人才助力。就在不久前,这项工程的专家志愿者们一行数人来到大丰区文化馆,对3支团队开展了现场辅导,对每一个节目进行了现场点评。锡梅协会的民乐合奏《苏堤漫步》与锡剧《后园会》,芳韵舞蹈队舞蹈《梨乡乐》,海棠旗袍艺术团旗袍秀《盛世华夏》,都赢得了专家赞赏:有模有样,不输专业!

一个个文艺团队,就如同一颗颗文艺种子,深植于文化土壤之中。“群众文化工作,首先就要点亮群众对文艺的热情。” 陈健说。如今,当地的“百姓星光大舞台”周周演,作为江苏省首批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优秀群文活动品牌,“主战场”已由城区拓展至各个乡镇,每年演出四五十场,将优秀节目送到村间田头。“普通人都有上台机会,人人能发光,个个是主角。”陈健说。

近年来,大丰区的群众文艺团队相继获得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优秀群文团队、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称号、全省广场舞活动一等奖第一名等多项荣誉。

这个月,又传来一则喜讯,省群众文艺最高奖项“五星工程奖”,大丰区文化馆选送的少儿舞蹈作品《你们告诉我》、男女声小组唱《梅花湾》双双上榜。

这也让陈健觉得工作越干越有劲了。上世纪90年代,他从南艺声乐系毕业,回到母校大丰中学当老师,又于1998年调入文化馆,从此深扎下来。“如今工作24年了,算是一个老文化馆人了。我感到,现在的群文工作舞台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专业,对我们这些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陈健既是一名管理者,同样也是一名文艺骨干,在大大小小的群众文化活动中,经常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不仅创作了一批优秀歌曲,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南山艺术团、丝韵民歌民乐艺术团、东风舞蹈队等业余团队开展辅导、举办讲座。由他长期辅导的男声四重唱队伍“老顽童组合”,连续四次登上央视《群英汇》等栏目。

“看到这些群文骨干、文艺爱好者,大家以巨大热情全身心付出,这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陈健说,区里的海棠旗袍艺术团,这些爱好者们完全把业余爱好当成了一项事业。每次在排练之前,大家都要过一下秤,对自己非常“苛刻”。虽然她们已年过半百,但往舞台上一站,完全看不出年龄,个个精气神非常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要求不断提升,陈健也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接下来馆里将倾力打造群众文化品牌,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陈健说。

让文化资源分享到每一个人

这个夏天,南京市栖霞区文化馆内,“艺栖夜课”公益艺术课异常火爆,舞蹈、插花等课程受到女性市民的热追,而南京云锦、金箔、龙舞、金陵折扇等非遗课程又受到老人孩子的喜爱。

南京市栖霞区文化馆馆长赵君,是一名“80后”。进入文化馆工作迄今已有12年,从一名新兵成长为文艺骨干,他也一天天目睹着栖霞区文化馆的“升级”与“蜕变”。“作为国家一级馆,我们拥有16个专业艺术教室及美术展厅、剧场等,可以说天天有培训、周周有演出、月月有展览。”他很自豪。

栖霞区有龙潭街道、八卦洲街道等涉农地区,2020年,栖霞区9个街道的文化站分馆线上线下同时挂牌,将文化服务送达“最后一公里”。“解决了地域分配问题,我们还解决不同年龄层群众需求不同的问题。”赵君说,对于白天要上班的中青年群体,除了开设了周末艺术培训以外,馆里还于2021年起开设“艺栖夜课”,让他们可以在课余时间给自己“充电”。

栖霞辖区内的仙林大学城,文化、科教资源丰富,另外还有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40多名。为此,馆里广泛动员高校教师(外教)、大学生文艺社团骨干、非遗传承人等加入“艺栖夜课”师资队伍。赵君介绍,“为了方便资源共享,我们还创建了数字文化馆。通过云平台,活动报名、场馆预约、展览4D立体上线,群众可以足不出户、一键操作。”

如何将区内的群众文化激活,赵君有着清晰的思路和理念,“我觉得群文团队首先需要为群众树立自信,我们用专业的培训机制、专业的训练方法、专业的培训老师,绝对可以带出专业的队伍。”

赵君告诉记者,馆里非常注重群文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目前馆里有专业干部20名,其中研究生1名、本科生15名,文艺专业院校毕业生8名。“80后占主导,90后也不少。”这种年轻化、高学历、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极大地促进了馆里的创作生产,近年来馆里连连在全国“群星奖”、省“五星工程奖”上有所斩获。舞蹈《青春的逆行》、小品《社区那点事》等,都是从挖掘本地生活的点滴细节入手,既接地气又传递暖心温度。

在赵君看来,群众文艺团体实力的提升,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多提供舞台。馆里每年会给区里的业余文艺团队大量演出机会,带他们去参加各类比赛。通过这些演出和比赛,逐步提高团队水平,展现群众文化价值。“现在,我们每个街道、甚至每个社区,都能独立创编一台完整的节目。”

“我们文化馆人每天都在忙碌中。”赵君笑称,别看一台节目上演只有短短一两个小时,其实演出期间,从方案到执行再到最后的落地都来不得半点马虎。从舞台的搭建开始,要担心安全问题;演员上台演出,要担心演员表演问题;演出完了,担心群众是否满意。“我们的工作成不成功,最终都要靠群众来评价。”

如何做好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区里每年都有专项专款用于数字平台的升级和研发以及非遗项目的传承,未来希望这个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运用智能化手段,让非遗离群众更近,让线上教学更立体逼真,让文化资源分享到每一个人。”赵君说。

标签:大丰;演出;文艺爱好者
责编:罗鹏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