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排了儿童剧《报童》,轰动一时。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报童》改编为电影,搬上了大银幕。很多人通过这部电影,记住了石雷、草莽、腊月等一群勇敢的新华小报童的名字,他们在周恩来副主席的关怀下,在《新华日报》的培养下,突破敌人重重封锁,在战斗中迅速成长。而影片中的小报童腊月的扮演者,正是南京籍演员薛白。
1977年,14岁的薛白从南京小红花艺术团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儿童剧演员班,当时班里都是一群十多岁稚气未脱的孩子,同班的同学还有蔡国庆、许亚军等。
上中戏的第一学期,班里老师便找到薛白,说电影《报童》正在寻找小腊月的扮演者,让她去试一试。导演钱江一见到薛白,立马拍板:“腊月就是她了!”
自此,薛白开启了自己和《新华日报》的缘分。
在电影《报童》中,腊月在父母双亡后,随着失明的爷爷从江淮逃难到重庆。因生活所迫,腊月想卖掉自己以养活爷爷,却险些让人贩子抢去。在报童石雷的帮助下,腊月成为了《新华日报》的报童,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并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进了剧组之后才发现,除了我是一个‘真’孩子,其他主角都已经是成熟的表演艺术家,功力深厚。”跟一群老演员搭戏,薛白心里既紧张又懵懂,“好在组里的前辈都很宠爱我,每个人都会教我,这个地方该怎么演,那个场景该怎么表现。”薛白说,拍摄时,导演还亲自示范,指导她上街卖报的动作,“导演告诉我,卖报时不能胡乱把报纸揪在手中,而是要发自内心地珍惜和爱护手中的《新华日报》,将报童的坚强和自信展现出来。”
薛白清楚地记得,拍摄《报童》时恰逢冬天,天气异常寒冷,导演带着剧组演员一起去重庆采访,体验生活。而正式开拍之后,为了赶进度,整个剧组都没有回家过年。拍摄时,其中一场哭戏令薛白记忆犹新:当报童石雷得知自己父母惨死痛哭流涕时,腊月深受触动,动情地讲述起自己的身世。薛白说:“腊月身世凄惨,这一段我需要调动自己的全部情感,一定要哭出来,当时我最担心的是自己哭不出来。”
“那时胶卷很宝贵,拍摄时必须一遍过,所以我暗暗跟自己较劲,一定要哭出来,不能给剧组拖后腿。”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拍摄当天,薛白憋着一股劲儿,不和任何人说话,一个人偷偷跑到墙角酝酿情绪。等到正式开拍时,她瞬间入戏,流泪讲述了自己的悲惨经历,自然细腻的表演赢得了剧组上下夸奖,“大家都说:这小姑娘可太会演戏了!”
在影片《报童》中,扮演周恩来的是著名演员王铁成,为了演好周恩来这个众人敬仰的伟人形象,王铁成不仅阅读了大量书籍,而且还多次走访了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学习他说话的腔调和语气,体会他的一言一行。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为了阻止《新华日报》对“皖南事变”的报道,国民党利用停电阻挠报纸出版。紧急关头,周恩来带来了发电机,恢复了报纸的正常出版。看到站在一旁的腊月,周恩来亲切地走过来,给她系上了自己的围巾。而这一张经典剧照,也登上了1979年第4期的《大众电影》封面。
每每看到这张剧照,儿时受到周总理接见的情景,就会涌上薛白的心头。薛白告诉记者,自己六七岁的时候,就在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担任报幕员,曾经和周总理有过面对面的交流,“周恩来总理一直很关心南京小红花艺术团,那时候,他经常带着外宾来看我们演出,有一次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接见小演员,拉着我们大家的手不停地说:‘太冷了,孩子们太冷,赶紧加衣服’,还嘱咐我们回去多喝姜汤。”
如今已经59岁的薛白,即将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退休。她说,每每看到《新华日报》,内心总洋溢着一种亲切感,“《新华日报》是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具有光荣历史的报纸,一路见证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而我也因为《报童》这部电影,走进了《新华日报》的历史,并且通过艺术的形式将新华精神、报童精神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