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地方戏,扎根地方唱好戏
2023-09-15 09:23: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紫金文化艺术节推动地方剧种在基层焕发勃勃生机——

地方戏,扎根地方唱好戏

9月11日,2023年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剧目会演在盐城启动,扬剧《郑板桥》、柳琴戏《窑湾往事》等一众地方戏演绎地方故事,受到当地观众欢迎。今年入选艺术节新创剧目会演的23部作品中,戏曲剧目共有15部,涵盖扬剧、锡剧、淮海戏、柳琴戏、吕剧、泗州戏等地方剧种。记者随紫金文化艺术节记者采访团在盐城采访,看经典剧目如何借传统艺术演绎时代精神,感受戏曲如何在广大基层焕发勃勃生机。

《郑板桥》编剧罗周:

剧本创作要坚守本体、立足当下

9月11日晚,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型新编扬剧《郑板桥》最后一幕,郑板桥的剪影映在台上,台下掌声激荡。

编剧罗周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下。她在朋友圈里写道,“最快乐的一个夜晚,看了今年最好的一场演出。”

扬剧《郑板桥》以郑板桥中年、暮年两度客居扬州为核心内容,以虚构的人物关系结合民间故事,将郑板桥从历史中一点点剥离开来:初遇饶五娘的怦然心动,相遇卢抱孙的智慧机趣,抗旨放粮的大义凛然,交友八怪的潇洒快活……郑板桥刚正不阿的人格,体恤百姓的情怀,放荡不羁、幽默机趣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罗周说,“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首,他的传奇故事在扬州妇孺皆知,用扬州地方剧种扬剧来演绎郑板桥的故事,有很强的群众基础。”

区别于传统传记的“一人多事”,罗周在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中自由出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融合:以一个个连缀的段子写郑板桥;融合“诗书画”三绝写郑板桥;以盐商、官绅之沉浮变迁来反衬郑板桥;又不忘以俏丽的爱来温暖他,以百姓的敬慕来慰藉他……为观众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意象的郑板桥。

在罗周看来,郑板桥一辈子只画兰、竹和石头,这三者正是他的精神象征,这对于我们当今塑造风清气正的官场环境、守好道德和人格底线,很有启发。

如何让地方戏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从事剧本创作16年来,这一直是罗周探索思考的课题。她认为,坚守本体,立足当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戏剧才有未来。

柳琴戏《窑湾往事》制片人韩梅:

以地方戏创造性讲述运河故事

9月12日下午,走进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排练厅,婉转悠扬的唱腔响起,演员们正在抓紧时间开嗓试音,走位熟悉场地。他们身旁,古箫、埙、柳琴、二胡等民族乐器时而独奏、时而和鸣,共同勾勒出大运河边窑湾的动人意境。

这是徐州地方剧种柳琴戏第三次登上紫金文化艺术节,但对新编剧目《窑湾往事》来说,却是艺术节上的首次亮相。

位于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的窑湾古镇,是大运河变迁的见证者。《窑湾往事》从“情”字入手,刻画了古今两位女性运河边跨越时空的交流,以及她们追寻自由与梦想的故事。古建修复工程师时扬走进静谧幽深的吴家老宅,拾得一封素笺,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古镇记忆,回望运河女儿吴青鸾的一段情感往事。

该剧制片人、徐州柳琴戏研究院院长韩梅从小在运河边长大,听惯了船工的号子,苍劲悠长、铿锵有力,是她对窑湾码头最深的印象,她把这一特色融入剧中,更将她对家乡深沉的爱融入戏中。她说,大运河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是由一代代生活在运河边的人们靠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出来的,蕴含一种向上的、美好的精神,是敢为人先、生生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

《窑湾往事》创作中融入了南北戏曲的特色,韩梅邀请昆曲表演艺术家石小梅担纲导演,在淋漓尽致呈现柳琴戏粗犷朴实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昆曲的细腻优美,在刚健质朴中,透露出与众不同的典雅素净。

《窑湾往事》是韩梅首次以柳琴戏的形式讲述家乡运河边的故事,这也给了她很多创作启发。她说,“地方戏讲述地方故事具有先天优势,这是我们身边的故事,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家乡的过去和现在。”接下来,韩梅还将挖掘更多的家乡故事,通过柳琴戏的形式表现出来。

盐城市淮剧团副团长程红:

文化大篷车,把戏送到乡村田头

9月11日下午4点,一辆载着盐城市淮剧团演员的中巴车和一辆被擦得锃亮的流动舞台车,一前一后驶往盐都区郭猛镇,车身上画着一个头戴雉翎、身背靠旗的武旦形象,看上去威风凛凛、栩栩如生。这是紫金艺术节上“文化夜市大篷车”的进村演出。

那边厢,郭猛镇的街心公园,村民三三两两赶来,纷纷“抢占”好位置。随着原汁原味又喜感十足的淮剧小戏唱起,公园里掌声雷动,人们不时用手机记录下精彩的瞬间。

除了《千里送京娘》《秦香莲琵琶寿》等淮剧经典折子戏,《左邻右舍》《迁坟风波》《夜半鼓声》《宋公堤》《谨防圈套与陷阱》等新编现代戏也在演出剧目中。

“农民的故事,农民最爱看。”盐城市淮剧团副团长程红说,最初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风趣。这些年,盐城市淮剧团的不少新戏继承了这一传统,以轻喜剧的方式,演身边人,讲身边事。为防范农村基层“微腐败”,他们编排了淮剧《回头是岸》和小戏《夜半鼓声》;为增强村民反诈骗意识,他们新编了快板《非法集资不可为》和情景剧《谨防圈套与陷阱》。“大家伙儿可欢迎啦!”程红开心地说。

淮剧受众以中老年人为主,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他们带着新编剧目进校园,在抖音平台上直播,教大家淮剧的唱腔唱法,其中淮剧新唱《声声慢》吸引了80多万粉丝。这两年,程红明显感到,舞台下年轻的面孔多了起来。

演出结束已近晚上9点半,流动舞台车载着淮剧团的演员们,行驶在乡间小路上。晚风徐徐,空气里氤氲着泥土的气息。程红对记者说,“只要车开得进的地方,我们的乡村舞台立马就能搭起来。”

本报记者 周 娴

标签:文化艺术节;地方剧种;郑板桥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