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亚玲 摄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的金珰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的陶俑
北大楼是百年名校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已经作为珍贵的近现代建筑遗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鲜为人知的是,51年前,在北大楼的旁边,南京大学历史系的师生们曾经对一座东晋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推断古墓的主人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帝王。这就是在六朝考古界颇为知名的“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
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考古界发表过多篇关于“南大北园东晋墓”的考古简报和考证文章,但墓中的出土文物却一直深藏在南京大学博物馆,没有进行公开展览。
记者日前从南大了解到,国庆期间一场名为“帝陵迷踪——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特展”将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南大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将通过实物遗存、考古资料、古籍文献的展示,首次系统完整地介绍南大北园东晋大墓考古发掘过程、出土文物和研究成果。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72年4月,在南京大学校内一次防空洞设施建设中,工人们发现了地下埋藏着一个重达5吨的明代石柱础和一些琉璃瓦残片。闻讯赶来的著名六朝考古专家、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创始人蒋赞初教授迅速带领师生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蒋赞初教授回忆,发现明代柱础的地方属鼓楼岗的南坡,紧邻北大楼。石柱础和琉璃瓦碎片的出现,说明这里曾有过一座大型明代建筑物,后证明是建于明代初年的钟楼,与目前尚存的明代鼓楼相去不远。再往下清理,发现了一些从墓顶坍毁下来的墓砖和一些北宋治平四年(1067)的墓志,铭文显示墓主是王安石任江宁府尹时属吏参军王仁。
令人惊喜的发现还在后面,从王仁墓再往下清理,又一座规模宏大的砖室墓慢慢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是一座六朝时期的双室砖墓,方向为南偏西9度,全墓南北总长8.04米,东西总长9.9米,由墓门、甬道、主室、侧室甬道、侧室等部分构成。
古墓在建筑上的一些特点引起了专家的注意,此墓甬道内设置两道门,是六朝帝陵常见的做法;此墓侧室面积较大,很可能用来葬人而不仅仅是放置随葬品;主室采用穹窿顶,是南京地区发现的大型六朝墓葬的常见现象;此墓虽经过盗掘,但依然出土了陶、瓷、金、银、铜、铁、玻璃、玛瑙、水晶等各类文物百余件,尤其是出土了卧龙陶座、卧虎陶座、玻璃杯、金银器等暗示墓主尊贵身份的珍贵文物。
和大部分沉睡地下、被盗墓贼光顾,后又被考古专家抢救性发掘的古墓一样,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中并没有发现包含确切文字材料的文物(如印章、玉册、砖志等),但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文献记载、地势地望等角度出发,六朝考古界对此墓的大致身份达成了共识:这是一座东晋时期的大型陵墓,与南京地区发现的其他数座六朝帝王陵墓相似,可以确定这是一座东晋帝王陵墓。
西晋末年,中原丧乱,北方士族民众纷纷南下。永嘉元年(307),西晋宗室旁支、琅琊王司马睿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镇守建邺(南京)。建武元年(317),司马睿在建康(南京)改称晋王。次年,正式称帝,流寓性质的东晋王朝成立。东晋前后承续11帝,享国103年,其间疆域范围虽有波动,但大体局限于江、淮以南,与同一时期的北方十六国政权对峙。东晋的建立,使中华传统文明在南方得以保存和持续发展,建康(南京)也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中心和华夏衣冠正统所在,并步入都城发展的辉煌时期。
根据唐代许嵩《建康实录》等史料的记载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尊卑,东晋帝陵实行分区埋葬的制度。其中,鸡笼山(即今南京市鼓楼岗一带)所在的西陵陵区,葬有元帝、明帝、成帝、哀帝,四人均以“中兴正统”的嫡长子身份入葬,身份最为尊贵;钟山之阳(即南京市紫金山南麓、富贵山一带)所在的东陵,入葬康帝、简文帝、孝武帝、安帝、恭帝,五人均以旁支身份承继大统,地位亚于鸡笼山陵区;幕府山之阳(即幕府山南麓)所在的北陵最为特殊,独葬穆帝一人,且平地起坟,推测与其在位时期的礼制改革有关。
迄今为止,学者们在南京至少发现了3座东晋帝王陵墓,除了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其他两座分别是1964年在富贵山发现的东晋帝陵,墓主可能是晋安帝司马德宗或晋孝武帝司马曜;1981年在南京汽轮电机厂发现的晋穆帝司马聃永平陵。
至于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虽然墓中尸骨朽烂无存,但学者们普遍认为葬有三人。但墓主身份上存在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墓主是东晋元帝、明帝、成帝、哀帝的其中之一。南京博物院罗宗真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王志高教授等学者认为,北园东晋墓是晋元帝司马睿(东晋开国皇帝)。除晋元帝外,还安葬了皇后虞氏与后妃荀氏。南京大学吴桂兵教授则认为,北园东晋墓的墓主是晋成帝司马衍,另两位合葬者是皇后杜氏及周太妃。
“尽管墓主的身份尚存疑云,但并不妨碍我们从出土文物去感受六朝的芳华和气韵。”南京大学博物馆馆长史梅研究员介绍,在大学校园中发掘出帝王陵,是绝无仅有的考古成就。从2017年起,南京大学博物馆联合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全面整理大墓出土的所有文物,编纂成《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一书,即将出版。同时举办的这次展览,也是为了循着历史的轨迹,揭示六朝的历史演变和社会风貌,保护、利用、宣传南京大学独有的文化遗产。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展出的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文物,都是首次公开展出,包括青瓷盘口壶、青瓷鸡首壶、青瓷狮形器、青瓷辟邪、青瓷四系罐、青瓷三足灯、青铜鸟形饰、卧龙陶座、卧虎陶座、卧羊陶座、陶凭几、陶案、陶榻、陶俑、桃形金片、花瓣形金片、金珰饰件、玻璃杯残片、水晶珠、玛瑙珠等,全面还原了这位东晋帝王生前的奢华生活。
展品中的一件玻璃制品残件颇为引人注目。据推测,这本来是一件敞口折唇、腹部略鼓起的玻璃杯。经分析,为典型的钠钙玻璃,其中钾、镁的含量较低,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可能为中亚或西亚制品,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蒋赞初教授在《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一文中介绍,埃及人早在公元前12世纪时就已经发明了制造玻璃和琉璃的方法,以后腓尼基人又从埃及学得制造玻璃和琉璃的方法,叙利亚就成了古代制造玻璃和琉璃的中心。到了东罗马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堡的玻璃和琉璃的制造业也发达起来。很多来自中亚或西亚的玻璃制品传入中国,成为六朝贵族使用的奢侈品,在《晋书》《世说新语》等文献均有记载。而在江苏地区,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句容春城公社南朝刘宋墓中均出土过玻璃器,成为六朝政权通过丝绸之路与海外展开交往的有力证明。
据了解,“帝陵迷踪——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特展”将于国庆节后正式开幕,展期为期半年。(本报记者 于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