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一部现象级舞剧的诞生——对民族舞剧《红楼梦》的观察和思考
2023-11-23 10:16: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演出剧照

□ 徐洪 王锋 罗纯超 陈大伟

今年8月5日,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获奖名单揭晓。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精致的审美表达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从众多“顶尖高手”中脱颖而出,成功摘得荷花大奖。

自2021年9月首演以来,该剧已在全国巡演超过130场,走过了20多座城市,与20多万观众相遇,搅动了中国演艺市场的“一池春水”,成为一部“现象级”舞剧作品。

舞剧《红楼梦》引发哪些文化现象?

舞剧《红楼梦》用现代舞蹈语汇把传统经典名著“舞”出了新魅力,引爆了一系列文化现象:

——创出“一票难求、场场爆满”的观剧热度。眼含热泪,掌声雷动,演员多次返场,观众久久不愿离去……这是舞剧《红楼梦》演出结束后经常见到的场景。两年来,该剧场场爆满、地地加演,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开票即售罄”成了常态,收获了一批又一批“真爱粉”,实现了口碑与票房双赢,出品人廖屹对此直呼“没想到”。

——带火“为了一部剧、奔赴一座城”的文旅热潮。翻看社交媒体,跨城追看舞剧《红楼梦》已成了很多人开启一段“说走就走旅程”的极大动因,很多巡演地都迎来了专程“看戏”、顺带旅游的庞大跨城观演“大军”。以南京为例,今年8月舞剧《红楼梦》回归江苏大剧院演出期间,80%的观众来自外地,全国各地数万粉丝纷纷奔赴南京,给城市带来了流量,带火了“特种兵”式一日游、二日游,推动演艺成为文旅融合发展中一个新的增长点。

——激发“梦回红楼、对话古今”的青春热力。据统计,舞剧《红楼梦》观众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两年巡演,许多年轻观众与舞剧《红楼梦》产生了别样的感情和连接。舞剧《红楼梦》用年轻且富有想象力的创新编排带领观众“入梦”“游园”,带来的不仅仅是视听上的冲击,更有与年轻人心灵、思想上的碰撞和交融,成为以青春视角演绎和致敬经典的力作。

——兴起“崇尚传统、重读经典”的国潮风。舞剧《红楼梦》带动了重读原著热,不少90后、00后观众观剧后花很多时间去研究原著中的故事以及背后的历史,探究舞剧涵盖的更多细节。这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穷的生命力和独属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魅力与自信。

——点燃“观演互动、双向奔赴”的粉丝热情。舞剧《红楼梦》的爆火,无数网友、观众在其中做了最佳推手,正是他们借助互联网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创作、动情“打call”、大力点赞,令舞台艺术魅力更加放大、快速传播,让绝好的口碑形成了巨大声势,激起了更广泛的观剧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讲,舞剧《红楼梦》,已经是主创团队与众多粉丝联合创作的舞剧作品,形成了良性互动的观演关系和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

舞剧《红楼梦》缘何成为艺术“爆款”?

舞剧《红楼梦》之所以脱颖而出,成为顶流“爆款”,魅力就在于其高质量的艺术诠释,激发了观众的红楼记忆、民族记忆和生命感触,散发出通古贯今、内外兼修的“美”,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方古典美学的时代张力,让此舞、此景、此人、此梦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共鸣。

第一重美:青春视角新说红楼。黎星、李超两位90后导演没有拘泥于常规路数,而是以现代审美和格调演绎年轻人心中的“红楼”。他们从年轻人最喜欢的“十二金钗”视角重构剧情,将年轻人对经典名著的解读融入其中,创造性设计了《团圆》《花葬》等新场面,以舞动“十二个姑娘”的盛开和凋零,以喜与悲、盛与衰、生与死的互文叙事,表达对时代变迁的体悟和生命本真的哲思,让“十二金钗”与现代女性的所思所想产生超越时空的关联。

第二重美:翩鸿一舞引人入梦。舞剧《红楼梦》铺延“十二金钗”情缘聚散、悲欢离合的构思大胆又细腻,15个主角个个富含个性化的舞蹈语汇,不仅考验导演编剧对人物的塑造力,更是考验一众舞者对人物的把握力和表现力。15个角色、15种性格、15种命运,在舞者的一袖一舞、一颦一动中变得更加立体鲜活,把大批年轻人从“槛外人”引向“梦中人”。

第三重美:意象舞美还原盛景。舞台布景的虚实相生和色彩美学的正反互动,是舞剧《红楼梦》艺术创作的一大特色。纵观整部舞剧,没有繁杂豪华的造景,而是巧用中国水墨画创作理念,将帷幕、屏风、桌椅和灯光巧妙搭配,大写意勾勒每一章回的情境,既造就了视觉惊奇之效,也营造了留白想象空间。

第四重美:音乐创新跨越经典。87年电视剧版《红楼梦》主题音乐的“满腔惆怅”,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舞剧《红楼梦》的音乐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又一次探索创新。整部舞剧以民族音乐为主基调,以西洋管弦乐创新点缀,中西方音乐同奏共融、互为补充,涵养了舞剧独特的气质和品位,也为今后民族舞剧音乐的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提供了全新可能。

第五重美:花语服饰赋魅金钗。舞剧服装从历史文化中抽离“云肩”“苏绣”,用当代审美裁剪、走针,让书中人如花摇曳、随舞翩翩,还原出一个佳人芊芊、色彩斑斓的红楼世界,赋予了“十二金钗”古韵新魅。

其成功密码与启示何在?

舞剧《红楼梦》爆红,得益于导演、编剧、舞蹈、音乐、灯光、服装、道具等全流程匠心的环环相扣,得益于作品选题、人才延揽、平台载体、环境营造、政府支持等全方位保障的步步到位。其成功密码体现在:

——有一部自带光环的传世经典。江苏是曹雪芹的故乡,书中随处可见“江苏元素”,当红楼经典与民族舞剧在江苏大地上邂逅,两者之间相互启发和成全,造就了源自于经典、无愧于经典的现象级舞剧《红楼梦》。正如两位导演所言,这部剧的创作,我们是站在了曹雪芹先生的肩膀上,呈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传统古典文学美学与现代民族舞剧艺术在碰撞中激发出无与伦比的魔力。

——有一个加持催化的优质艺术平台。舞剧《红楼梦》成为“爆款”,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江苏大剧院在精品艺术生产上探索走出了新路子。江苏大剧院打造了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艺术团队,并最大程度把创演主导权交给导演、编剧、作曲、舞者们,充分激发出青年艺术家的创新创造活力。该舞剧创排的成功实践,也让江苏大剧院探索出了一条以经典文学题材为主要方向、以联合多个制作方为主创模式、以打造生产型表演艺术中心为主要目标的原创剧目生产制作道路。

——有一群精益求精的青年艺术人才。这台舞剧主创团队基本上是90后,注定了它是一部有着年轻人理解与视角的创作,他们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严谨的艺术要求和标准,对文学名著进行“青春思维”的创新解构、“青春审美”的别样表达、“青春舞者”的倾情演绎,打造出一部不一样的《红楼梦》。

——有一种“敢放手、不干预”的宽松创作氛围。青年艺术家独辟蹊径的思考和解读并非毫无争议,但无论是作为指导方的江苏省委宣传部,还是作为策划方的江苏省文投集团,对此都是坚持在审慎前提下,抓大放小,对意识形态“不撒把”、对艺术创作“不干预”、对成果体现“不苛责”,大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造的创作氛围,充分尊重青年艺术家个性,放手让主创主演们去发挥内含“新”与“心”结合的创造力,不仅让舞剧有了更年轻的表达,也换来了高质量作品和高反响市场。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深刻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勉励江苏要勇于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落实这一重大要求,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是重要一环,也是江苏作为文化大省的应有担当。从这个角度来看舞剧《红楼梦》的成功与火爆,是引人深思、予人启示的。

一是植根文化沃土,方能彰显文化自信。江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条件也有责任在挖掘传统文化宝藏、彰显传统文化魅力上积极探索、率先实践,推出更多像青春版《牡丹亭》、舞剧《红楼梦》这样的现象级作品,进一步充实江苏文化宝库,更好弘扬和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切实担当好新的文化使命。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方能赓续历史文脉。舞剧《红楼梦》的守正就在于坚守和弘扬文学经典中对当代社会仍有积极意义的思想精华,创新在于运用现代文化理念、现代艺术形式、现代审美视角、现代舞台技术演绎经典,把蕴含其中的生命观、荣辱观进行现代解构。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江苏丰厚的文化遗产完全可以绽放出时代之光,关键是要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做好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章,让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宽广的外延、更饱和的色调和全新的打开方式,与时代同频共振,焕发时代魅力。

三是始终为人民而作,方能推出文艺精品。一部作品能否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关键看能不能经得起人民检验。舞剧《红楼梦》刷新票房、让观众欢呼流泪,真正走进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里,充分说明高质量文艺作品永远为人民群众所需要。要积极借鉴舞剧《红楼梦》充分关照年轻群体的创作思路,针对年轻人的认知特征、回应年轻人的精神需求、运用年轻人的青春视角,打造更多能引发年轻一代共情共鸣的精品佳作。

四是尊重艺术规律,方能实现百花齐放。江苏有一支优秀的“文艺苏军”,有一大批文化投资和策划、文艺创作和演出等机构,党委政府所要做的就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氛围,充分激发文化机构和文艺工作者创新创造的激情和活力。这就需要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尤其是要在更好赋予创作自主权、健全文艺作品评价体系、建立灵活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实现大的突破,鼓励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多出精品力作、勇攀艺术高峰,打造绚丽多彩的江苏文艺百花园。

标签:舞剧;红楼梦;演出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