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数字化《江苏文库》,一键通达千年文脉
2023-11-30 10:17: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近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一批观众正兴致勃勃围在江苏展台前,现场观众凭借互动触屏,皇皇726册《江苏文库》珍贵古籍通过数字化“触手可及”。点击任意一个封面,相应的典籍内容就会自动跳出,可谓一键通晓千年文脉。“太震撼了!”现场一位高校老师激动地感慨。

“打造《江苏文库》数据库,就是要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优秀典籍能为普通人所用,形成面向大众的江苏经典文化数字化百科全书,让传统文化走出深闺得到更有效的传播。”凤凰传媒数字化中心副主任蔡立对记者说。

2016年,由江苏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全省性文化发展战略工程——“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正式启动。《江苏文库》由《书目编》《文献编》《精华编》《史料编》《方志编》《研究编》六部分组成。截至2022年底,已出版1002册,收录与整理文献1985种。据介绍,《江苏文库》目前已完成726册图书数字化工作,其中包含影印本557册、排印本169册,年内还将完成260册图书数字化工作。

“《江苏文库》数据库,对我们高校老师来说,真的是一个宝库,很多资料‘信手拈来’。”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王婷经常使用此平台查阅资料,获益良多。“在数据库,可以在线阅读数字版高清图像,既能看到原版,又能放大缩小,精度高。平台的功能强大,使用纪年换算、联机字典、查阅批注这些工具,根本不用切换页面,就能及时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僻字、纪年等疑难问题,这种体验是纸质典籍无法提供的。”

《江苏文库》还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对古籍内容深度数字化进行探索。今年9月,南师大文学院、南农大信息管理学院等高校举办古汉语机器翻译国际评测比赛,比赛的测试语料就选自《江苏文库精华编》的《金楼子》和《后山谈丛》,共2000句,参赛队伍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系统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和英语。“我们从《江苏文库》中挑选部分文本作为比赛内容,这样既能尝试人工智能处理《江苏文库》内容的效果,也有助于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对江苏文脉和《江苏文库》进行传播。”蔡立说。

在“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推进中,南京图书馆(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承担了《书目编典藏志》的编纂,南图不仅借用数字化技术,强化数据库建设,让读者在线阅读各种古籍,还通过视频形式解读古籍之美。

南图历史文献部工作人员史星宇介绍,“江苏古籍珍本欣赏栏目”短视频目前已推出21篇,由南图工作人员介绍珍本的作者及版本来历;“馆员说展品”等短视频,以通俗的语言、丰富的书影,讲述南图藏品,让曾经束之高阁的古籍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为让更多年轻人对古籍产生兴趣,南图还推出情景剧和微电影。南图的两位年轻馆员,一位是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另一位是历史学专业硕士,按照清代袁枚《随园食单》的记载,化身“厨师”,边做菜边讲述此菜的来历、制作方法等。读者通过观看短视频,不仅能够了解《随园食单》,而且可以按照视频介绍的步骤,还原袁枚笔下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人责无旁贷。今年9月,由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文脉里的长江——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青年学者圆桌论坛”上,《江苏文库》的8位青年研究者,从各编不同的角度,提炼和展示长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与大众进行沟通、交流、碰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丁惠平说:“文脉既要传承,更要传播,我们青年学者既是研究者,更应该是翻译者、传播者。”

□ 本报记者 杨民仆

标签:江苏;文库;文脉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