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熟文化遗址“梁台”俯瞰
发现于江宁的商朝青铜三羊罍
在很多南京人的语境中,提起“湖熟”,首先会想到“板鸭”。但在考古界,说起“湖熟”,学者们的思绪会飞到四千年前。湖熟文化,被誉为南京文明的摇篮,填补了秦淮河流域乃至整个宁镇地区前国家时代的历史空白。
2019年是湖熟文化命名60周年,日前,南京市江宁区举办“湖熟之约——湖熟文化定名60周年纪念展”,一批珍贵的文物与观众见面。有趣的是,这一在中国考古史上影响深远的史前文化的发现,竟源于一次“散步”。
“散步”引出来重大考古发现
湖熟文化重见天日的故事,要从69年前说起。
1951年初的一天,南京江宁县湖熟镇的句容河边,一个身穿长袍的中年人在一座高台“梁台”下悠闲散步。突然,他发现地上有很多“碎砖破瓦”。捡起来仔细打量,这位名叫钱立三的茶馆老板脑海中有了疑问:这些碎片会不会和古人使用过的工具或者陶器有关?
钱立三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夏大学,对考古有浓烈的兴趣。在捡到这些碎砖破瓦之前,他曾在南京博物院参观过颇具轰动效应的远古文化展——《从猿到人》。此后,他又陆续在“梁台”附近捡到很多石器、陶器碎片。1951年2月10日,钱立三将这些碎片带到南京博物院,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我国著名女考古学家、时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曾昭燏先生与南京大学教授胡小石商量,组织了考古工作队来到湖熟考察。1951年春天,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曾昭燏、尹焕章、张正祥、罗宗真等学者在湖熟地区发现了老鼠墩、前岗等十余处台型遗址,初步认定同类遗址分布在以当时的湖熟镇为中心,约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遗址大多位于沿河高出地面的圆形土墩上,出土有粗砂红陶、石器等文物。
经过充分调查和试掘论证后,曾昭燏、尹焕章于1959年在《考古学报》上发表《试论湖熟文化》一文。
在考古学界,一般以首先发现遗址的地名命名考古学文化。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址遂被称为“湖熟文化”,由此奠定了“湖熟”二字在中国考古界的独特地位。“湖熟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第一个经过系统论证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奠定了江宁及南京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根基。”南京市江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许长生说。
广泛分布于宁镇地区
几十年来,通过对大量湖熟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考古学界确认,湖熟文化距今约3000-4000年,其存在时间相当于中原地区商代迁往殷墟之前,代表了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灿烂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相比,湖熟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具有南方史前文化的显著特点。
“湖熟文化”不仅仅专属于南京。在长江中下游多个城市的考古发掘证明,湖熟先民可能是江淮间的夷人,他们形成聚落群,星罗棋布于南京、镇江以及安徽南部等地。目前,湖熟文化遗址已发现了300多处,经过考古发掘的有10多处,分布在宁镇地区和皖南东部约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即东至茅山山脉,西至九华山脉,南至黄山、天目山脉,北至长江。
通过重新发掘埋藏地下数千年的文物,专家一点一滴地还原“湖熟人”的生活。他们一般居住在高出地面5-10米、河湖沿岸的土墩山丘上(因此称作台形遗址)。他们建有房屋,地面先用泥抹平,再用火烧,表面较为光滑。住处附近还有火塘,供取暖和烧烤食物之用。
湖熟先民的生产工具主要为石器,器形有斧、锛、刀、镰等,从事渔猎、农业、饲养业、纺织业、制陶业。他们也能够铸造青铜器。从农具和兽骨的遗迹判断,湖熟文化的农业和畜牧业有一定水准,但渔猎仍十分重要,大量的石镞、网坠、鹿角、鱼钩、兽骨、蛤蜊壳的发现就是有力物证。陶纺轮的出现,则证明了湖熟先民已在从事原始纺织业。
平日生活中,湖熟先民使用的陶器大都为夹砂红陶,此外还有泥质灰陶、几何印纹陶和原始瓷器等。梯格纹属湖熟文化的特色纹饰。从大量卜骨可看出,湖熟先民喜好占卜,巫师通过火烤产生的裂纹判断吉凶。
包括著名考古专家李伯谦先生在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分布于宁镇、皖南地区的湖熟文化与吴文化关系密切,有继承发展关系,相当于吴国立国之前的先吴文化。而发现于江宁境内的商朝青铜三羊罍、商晚期青铜大铙,也反映了湖熟文化的主人同中原商王朝有了文化上的接触。
“昭明读书台”原来是古遗址
有趣的是,句容河边的“梁台”,是钱立三最早捕捉到湖熟文化线索的地方。这座水边的高地曾被明清南京文人认为是梁昭明太子萧统(主编有《文选》)的读书台,并演绎出“台想昭明”的景观,被列入“金陵四十八景”。经过曾昭燏等学者的考古调查,已能证实“梁台”其实是一处典型的湖熟文化遗址。
如今的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范围内,沿河分布着梁台、老鼠墩、船墩、城岗头、木鱼墩、前岗、鞍头岗、馒头墩、神墩等10余处湖熟文化遗址,“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整个江宁区境内陆续发掘了多座湖熟文化遗址”。许长生介绍,此次“湖熟之约”展出了大量来自于江宁船墩遗址的穿孔石刀、石锛、陶鬲、陶拍、石纺轮、陶豆、陶盘、陶罐、瓷豆、箭镞、青铜刀等文物。
在湖熟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带角状把手的陶鬲极具地方特色。这种夹砂红陶鬲被湖熟先民用来烧水做饭,用粘土烧制,加入一定比例的砂砾,以承受高温。鬲有三足,足上半部中空,以增加容积,下部实心,不易磨损,使鬲更耐用。足部较高,增加了与火的接触面积。专家介绍,“带角状把手”是宁镇地区陶鬲的显著特点,陶鬲出现于4500年前,消失于距今2500年前的战国时代,在中国炊器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凝视着这些珍贵文物,湖熟先民刀耕火种、饭稻羹鱼、抟土作器的生活仿佛呈现在眼前,他们开始铸造青铜器,烧制原始瓷,利用纺织技术一步步走向文明的门槛,创造出了富有江南特色的土著文化。
本报记者 于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