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使命》
李鹤《致最可爱的人——火神五兄弟》
殷小烽《2020、某月、某时……》
任艳明《风雨无阻——医护专车志愿者陈灵毓》
申红飙《同裳》
李迅《天使的唇印》
郎钺《爱心防火墙》
“我过去做的多是老人,无论是老子、孔子这样的文化名人,还是古代名医张仲景、李时珍,都有很强的历史感。但宅在家的这些日子,一个个年轻的身影在我眼前越来越清晰,这一次,我决定淬炼出青春的力量!”全民战“疫”期间,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完成了雕塑作品《使命》:一位身穿防护服庄严敬礼的“90后”女军医,在洁白坚硬的汉白玉石上,矗立成新时代的丰碑。口罩遮住了她青春的脸庞,却遮不住她年轻双眸里闪烁出的坚强与勇敢。
抗疫一线有一个数字值得关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这个春节,由中国美术馆发起“青春之歌”抗疫雕塑主题创作,由吴为山率领,包括江苏在内的全国青年雕塑家,用手中的刻刀记录时代,记录这一群“最可爱的人”,凝固成一首首响亮的青春之歌。
千锤百炼,
90后女军医的逆行姿态
如何用雕塑作品来反映逆行者动人的姿态,这段时间以来,吴为山一直在思考,却没有急于动手,直到他看到了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员刘丽的照片。
除夕夜,刘丽原本要去外地看望女儿,在机场过了安检的她,在接到疫情命令后,当晚就登上了飞往武汉的飞机。七天后再见刘丽,布满压痕的脸和之前的俏丽脸庞形成鲜明对比,那张照片刷爆网络。
“不仅是她,在全民抗疫的过程中,无论是地方还是军队的90后医护工作者,他们都怀着崇高的使命感,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奔赴第一线。在生与死的选择和交接点上,用青年的力量点亮了我们民族的希望。”
作为文艺工作者,吴为山决定用雕塑来铭刻一线战“疫”过程中的青春力量。尽管在前线救援过程中,无数个感人瞬间都极富艺术感染力,但他思考再三,还是选择了一位年轻女军医的形象。“我认为她最能体现白衣战士的精神价值所在,是使命感、崇高感这一属性的最好体现”,没有去刻画口罩压痕是因为“我想做一个纯粹的美的化身”。
以汉白玉石为材质,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防护服的颜色,“汉白玉单纯、圣洁,用它更多是表现心灵的纯洁和精神的高尚。”《使命》初稿完成时,吴为山并不太满意,“总觉得它太过具象,似乎不能代表群体的一种精神形象。”反复琢磨,他将雕塑的下半部分虚化成一座丰碑,从而延伸出更为广阔的精神空间,“自己感到一下子就升华了!”
雕塑本身是千锤百炼的过程,不是刻画一种表象,而是要塑造精神。在得知敬礼手势的角度还不够标准后,吴为山再次调整,“这个姿态太重要了,这一个敬礼,既是对责任庄严的承诺,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青春之歌,
江苏雕塑家聚焦“志愿者”
雕塑是立体的、凝固的。虚与实、形与神、动与静……深思熟虑、反复雕琢,是艺术家面对疫情的思考。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殷小烽的作品《2020、某月、某时……》,以青铜为材料,记录了一位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头枕胳膊睡着的瞬间。在不分昼夜的工作后,他精疲力竭,瘫坐在椅子上,长时间在防护服中工作,也让手套中浸注了汗水。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李迅的《天使的唇印》,表现了一位刚从ICU结束一天紧张工作后的护士脱去口罩的瞬间,额头上、脸上已变褐色的压痕如“天使的唇印”,向人们诉说着白衣战士在抗疫前线所经历的一切。
中国美术馆国家主题美术创作班的青年雕塑家们,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用情感为刀,塑造了数十个不同的战“疫”形象。来自江苏的几位雕塑家,则不约而同将目光对准了青年志愿者。
清晨的街头,刚完成出车前消毒工作的女司机,望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风雨无阻》是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任艳明为特殊时期临时充当武汉“动脉”的陈灵毓塑的像。“作为医护专车志愿者司机,一天的工作会很繁忙,也充满被感染的危险,但透过厚厚的防护口罩,仍能感受到她坚定的目光和对胜利的信心。”
身穿防护服,手持体温测试仪,右手握拳为武汉加油为中国鼓劲……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师陈健的作品《武汉加油》,展现了武汉一所小学的音乐教师华雨辰,在担任志愿者期间,哪里需要去哪里的大爱之美。
“我塑造的是一位正在巡视的民警,他步伐坚毅、形象阳刚。”毕业于南京大学的青年雕塑家李烜峰以武汉火神山医院民警燕占飞为原型,创作了《守护者》。为担当者担当,为守护者守护,是这座雕塑的主旨。
现居南京的青年雕塑家郎钺,则以90后网格员们疫情期间的日常工作为素材,创作了《爱心防火墙》。测量体温、送粮送菜、喷洒消毒剂等疫情期间日常而又温馨的瞬间,犹如发生在眼前,朴实而生动。
“雕塑在记录历史的同时,英雄事迹也渐渐融入到观者心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雕塑家们说。
齐心战“疫”,
90后交上最好答卷
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对这一届年轻人而言,他们能担当得起社会责任吗?跟老一辈相比,他们的理想信念会不会因习惯了“即时快感”而有所减弱?过去人们对于90后年轻人的许许多多疑问,都在这一次的战“疫”中找到了答案。
无论是肩负着神圣使命的青年军医、齐心战“疫”的“90后”医护夫妻,还是火神山建设者“向家五兄弟”、不辞劳苦的快递小哥,抑或是全身心投入研究病毒的医学博士生、奋战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雕塑凝固的,是千千万万奔跑在抗疫前线的青年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温度、时代精神的折射。
“这次的抗疫,可以说也锻炼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让他们在整个过程中看到了所有中华儿女团结的力量,这也是一种教育。”
在吴为山看来,没有制度的优势,中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全国动员、统一行动,因此他相信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一定会在世界抗疫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其背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辉映。 本报记者 陈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