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王维……一串熠熠生辉的名字,从书中走上银幕,再现中国历史上1300多年前的“群星璀璨”时刻。7月8日,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以诗人之名、诗歌之美贯穿大唐盛世的气象万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夏天瑰丽“盛放”。
安史之乱后,吐蕃出兵大唐西境,困守孤城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诗人李白跨越数十载的情谊。凭借这一独特的视角,《长安三万里》讲述了一群性格各异、充满才情的诗人们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他们诗酒风流、纵情快意的人生志向。
作为主角的高适和李白,在洞庭湖不打不相识,于二十四桥明月夜轻舟快行、江夏黄鹤楼纵酒题诗、梁园绿池间相扑竞逐;还有贺知章、杜甫、张旭、王维、王昌龄、岑参,甚至“乐圣”李龟年、“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等千古流传的名家,结为文友,联诗酬唱,兴之所至便留下深深一笔,组成气度恢宏的“诗友会”群像……在电影中,这些充满历史感的唐代诗人,无不借由诗歌的面貌出现,他们的诗词歌赋,观众早已耳熟能详,一听到就能触发记忆;而蕴藏诗中的儿女幽思、家国情怀,由恰到好处的影视化呈现形成了日常和细节,让人们对盛唐诗歌有了更多直观的感知。
随着诗人们的足迹和吟咏,锦绣诗篇喷薄而出,勾勒出更多由唐诗浸染而出的绚烂画卷。孔武有力的武士,玉颊樱唇的佳人,灵感源自于历史遗存唐俑雕塑和画作;夜船花雨舞佳人,胡姬酒肆笑春风,无不是狂艳丰美的时代特征。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从长安、扬州到潼关、蓟北,诗人们眼中四海朝归九州腾的壮美盛景,一转而成金戈铁马的边塞悲歌……《长安三万里》诵的是诗,万里山河却都是历史风尘中的唐代气象,唤起人们萦绕心头的文明记忆和文化浪漫。
璀璨的大唐盛世下,是诗人们百折不回、寻梦理想的壮美篇章。《长安三万里》将诗仙李白从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到年长后的壮志难酬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看重家族名望、出身门第的时代,作为商人之子的李白无法通过科举求得功名,因此,电影将纪实与想象结合,展现了一个身在“红尘”的李白,既有鲜衣怒马、仗剑天涯,也有入世曲折、出世无奈和暮年颓唐。
然而,通过诗中的意境,电影以大幅笔墨,展现出诗人不断追求理想的卓越精神。电影中,杜甫带着失意的中年李白去乡下拜访高适,夕阳斜照的梁园残壁上,发缕斑白、面容衰朽的诗仙不禁哀叹:“人间的道我是走不下去了……”但是,当带着醉意的他举杯吟出《将进酒》时,“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震撼之音,与诗人们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地驾鹤飞天、扶摇直上,简直将浪漫和诗意泼洒到极致,展现了他们对理想的追逐、对生命的热情至死不渝。
正是诗人们将痛苦掰碎了融进诗里才有了精彩的流传,于坎坷中乐观前行的理想主义精神,穿越古今成为当代人的精神共振。“高兄,你心中的一团锦绣,总有脱口而出的一天!”这是电影中李白对高适的勉励,也是高适一生对自己的激励。遭遇了求取功名的失意、看到“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的不公,他用木炭在陇西驿站亭的诗板上刻写下“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在个人命运与时代遭际触碰之时,用诗歌坚定理想和信念,展现中国诗人的精神世界和高贵人格。
乘着彗星轰然而来的天才诗人早已远去,不朽的诗作却始终奔涌在岁月长河中,让盛唐的时代风貌凝结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安三万里》的放映现场,人们第一次感受到“影院里有人讲话”这件事毫无违和,因为只要影片中的诗人们开始吟诗,观众跟念、接续的声音就此起彼伏。文化自信在不经意间代代传承,让更多人找到情感共鸣和心灵归属。
“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电影的最后,高适回答书僮的话,隽永动人,让很多观众的感情“共振”到顶点,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过去和未来紧紧连接在一起。“竹简未枯心未烂,千年谁与更招魂”,“中国式浪漫”里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用心关注、承袭、流传,这份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就会绵延赓续。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