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当艺术美学引入传统村落
2023-09-28 11:57: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潮间带艺术村。 (蔡丽娟供图)

初秋时节,潮间带艺术村热闹非凡,9月中旬,记者踩着石子路,绕过矮篱笆,踏入茅屋老宅,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字画,还有沉浸于创作中的艺术家。

潮间带艺术村位于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兴农村,毗邻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去年8月兴农村放大世界自然遗产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叠加优势,打造了全国首个组团式茅草屋艺术村,无论是艺术大师还是普通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诗与远方”。

书法家汉南最近在筹备对外交流的作品,在艺术村陆续住了半年多,“这里空气很好,早上起来有时候还能听到丹顶鹤的叫声。”对汉南来说,艺术村静谧的氛围很适合创作,空闲的时候,汉南喜欢和朋友们在菜园里采摘蔬菜,在院子里围炉煮茶,体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或是到音乐酒吧里听几首怀旧老歌。

最吸引汉南的,还是艺术村村民的质朴和热情,他们不时拿来自家种的花生和糯玉米邀他品尝,汉南把字画送给他们,村民们很喜欢,纷纷裱起来挂在家里,这样有人情味的交流让汉南觉得很舒服,“我们平时住在城市里,人与人之间有些陌生疏离,在这里,你能感觉那些缺失的东西又回来了。”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陆庆龙在苏北生活了40多年,这份根植于故土的情感,让他始终保持着诗意和纯粹,苏北农村也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数十年来,陆庆龙在画布上勾勒着家乡的人,表现着他们的淳朴和热情,描绘着家乡的景,呈现着松软的草垛、开阔的田野和随风摇曳的芦苇。潮间带艺术村呈现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常见的茅屋,清一色茅草顶、泥土墙能将陆庆龙的思绪拉回到几十年前,不忙的时候,他喜欢体验用土灶烧农家菜,“像是回到了小时候”。

“书画名家来艺术村采风或者创作,可以免费吃住,根据协议,艺术家们需要留下一些墨宝,用于公益拍卖,这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黄尖镇工作人员蔡丽娟告诉记者,目前,已有来自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荣宝斋画院等140余名书画名家签约入驻,艺术村收储了600多幅名家大师原创的书法、美术作品。

潮间带艺术村就像一块磁铁,不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也吸引着在外打拼的村民回归。艺术村聘用的29名员工中,有28人是本村村民,他们经过培训后,能熟练地为艺术家和游客提供服务,在宜兴从事了十几年餐饮行业的陈伟兰,深入了解艺术村的项目后,毫不犹豫辞职回家担任艺术村的餐饮部经理。闲暇时,陈伟兰经常揣摩陈列字画的含义,和艺术村常驻书法家交流,对书法和绘画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

村里还流转1500亩土地,打造集精品蔬菜瓜果、有机稻麦、花卉园艺、休闲观光、采摘科普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项目,让100多个村民就地就近就家就业。38岁的张玉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她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家的收入主要靠农田,种些玉米、黄豆和水稻,一年全家收入才两三万元。艺术村建成后,他们把土地承包给种植大户,自己在村里当餐饮服务员,“不但离家近,收入也不少。”在潜移默化中,张玉也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这个暑假,艺术村组织了公益书法课,张玉也为正在读高中的儿子报了名。

艺术村处于黄(渤)海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潮间带”指的是海水与海堤之间的区域,动植物生命力强,象征着勇立潮头、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如今,国潮艺术、特色民宿、电商直播、现代农业等新名词正不断在村里上演,8月底,潮间带艺术村举办了首场艺术品拍卖活动,80多名书画爱好者闻讯而来。“我们拍卖了92件作品,成交金额达116.8万元。”蔡丽娟告诉记者,这笔钱将全部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慈善事业中。

茅屋虽土,文章很大,蔡丽娟说:“艺术村将艺术美学引入传统村落,以文化创意激活乡村业态,通过农文旅融合,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艺术村运营后,每日接待量可达800人,同时也吸引很多年轻人返乡就业,在农业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份收入。记者获悉,除了一期书画村,黄尖镇还在更高起点谋划音乐舞蹈村、文学摄影村、美术工艺村和古法制盐体验区的建设。(本报记者 周 娴)

标签:艺术;茅屋;艺术家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