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这部纪录片让古籍“活”了
2022-04-14 09:2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近日,首部古籍活化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在网络平台热播,一时圈粉无数。古籍“高冷”的面具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鲜活有趣,古籍并不“高冷”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感知古籍文化,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古籍爱好者、收藏者、修复者,通过他们的经历、故事,切入与古籍相关的主题。

“春兰秋菊”“素蒸鸭”“蟹酿橙”……纪录片首集《古籍里的盛宴》,历时五年“复刻”出300多道宋代美食。

主创卢冉大学主修的是美术史论,关注古籍最初是因为对书中的版画产生兴趣。在阅读和研习中他发现,从宋代开始,笔记小说、文人掌故中就记载了浩繁的“菜单”,满满都是人间烟火味。这勾起了他的好奇心:食材都见过,这么搭好吃吗?菜名怪别致的,吃起来啥滋味?忠于“吃货”的本能,他与伙伴们开启了宋代美食复原之路。

“纸张上不过记载几个字,却能够让你感受到古人吃某个菜时的欢喜。”卢冉说,在阅读古书和复原宋食的过程中,他不断地与古人的心灵共振,看到了掩藏在柴米油盐里的真实,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热烈与风雅。

一路寻根,文明薪火相传

民间收藏家励双杰,二十余年间收藏2.5万册家谱,其中八成都是孤本;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涌泉,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敦煌碎片残卷进行拼接、缀合,实现千年前古籍的“破镜重圆”;国图古籍修复中心杜伟生等人修复《永乐大典》“湖”字册……在《穿越时空的古籍》中,很多古籍研究者的故事让人动容。

“家谱记载着人之来处,也留下了从前社会生活与历史细节。它们在乱世与变故中风流云散,人们一路寻根问祖,其中蕴藏着无数的动人故事。”在励双杰看来,家谱是一座文化的宝库,那些读不完的家谱里,藏的是品不够的人生。纪录片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个个普通人对他收藏家谱的支持:古玩市场的店主,每当收购到册数完整的家谱,都会第一时间告诉励双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报纸、电视得知励双杰的收藏,风尘仆仆赶到他家中,找寻自己的来处和家族的记忆。

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过,“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敦煌莫高窟的经卷曾遭到各地探险者掠夺,散落各处甚至损毁。纪录片聚焦古籍研究者张涌泉,多年来,他和团队像解谜人一般,埋首故纸堆,致力于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7万多份敦煌碎片残卷进行匹配、缀合。几年前,国家图书馆研究员刘波曾将两片《孟姜女变文》缀合,发现正面文字记录的是孟姜女之夫杞梁修筑长城的艰苦,图上画的是杞梁修筑长城的景象。几年后,张涌泉团队进一步缀合残片发现,文体自左向右才是正序。“君好住,莫悲怨,自恨琴瑟未调弦。杞梁处役甚难辛,昨夜悲啼夜难止……”三片整合,依次讲述夫妻话别、丈夫服役、客死他乡的经过,也为唐代讲唱现场中变文(讲唱底本)与变相(故事情节描绘)相辅相成的关系提供了佐证。

张涌泉团队还发现,出自敦煌藏经洞的文献之所以大多是残片,是因为当年敦煌三界寺僧人道真发下宏愿,遍搜废旧经本,用以修补佛经,流传后世,而藏经洞据推测就是道真汇聚修复材料的“故经处”。文明薪火相传,历史的相似一幕打动了很多观众:“张教授团队所作所为,正是继承了千百年前道真和尚的事业。”

生生不息,创想方兴未艾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上了古籍。他们用创新复活古籍,激活历史的生命力。

纪录片从现代艺术创作者的角度走近古籍中的神话传说,讲述这些“灵魂画手”如何将古老瑰丽的神话世界重新呈现。画手撒旦君就是其中一位。纪录片以白描手法,呈现了这个年轻人如何平衡考证与创作,使刑天、九凤等经典神怪形象既忠于传统,又符合现代审美。他说,这是在奇妙的故事中与古人对话,找寻到与自己的某种连接。

从古籍中获得灵感,跨界艺术家张渔结合水墨与工笔的重彩,探索出空灵飘逸、充满奇趣的创作风格。而在阅读古籍的过程中,她对中国古典戏剧“临川四梦”,特别是《牡丹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阅读的《牡丹亭》古籍是现存纪年最早的,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由徽州黄氏刻工刊刻的木质版画。全书40幅插画,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无不寄托了有所指代的意象。”张渔为之倾倒,她决心用现代的方式,再次呈现这场中国古代的“旷世绝恋”。在关于《牡丹亭》的两幅画中,她只画了杜丽娘一人,并融入关于虚实和真假的思辨,赋予环境深刻的隐喻。“我想把整本《牡丹亭》都画出来,这需要从古籍中获取更多信息。”

近年来,聚焦古籍的纪录片、综艺节目不断涌现,在知识性、学术性之外,通过讲好故事吸引观众,助力古籍焕发生机。着眼于当下,我们需要更多古籍守护者去守护历史文脉,更多古文化倡导者来激活历史的生命力。

□ 本报记者 吴雨阳

标签:古籍;古籍研究者;聚焦古籍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