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的一批专家学者以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为出发点,创立了一门独立的地方学——“南京学”,以此提升南京文化的研究高度,拓展南京文化的研究广度,加大南京文化的研究深度。“南京学”专家研讨会暨《南京学研究》首发式近日在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举行。《南京学研究》的出版,标志着“南京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从此形成了“长安学”“北京学”“洛阳学”与“南京学”四大古都地方学并驾齐驱的局面。
“南京学”专家研讨会暨《南京学研究》首发式现场。南报融媒体记者 邢虹摄
四大古都地方学并驾齐驱——
开创历史,南京研究不再“有史无学”
“南京学”是以南京为中心,研究其自然、人文和社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近年来,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为统合各方面力量有计划地开展城市文化的研究,加大城市文化的研究力度,扩大城市文化的研究广度,提升城市文化的研究高度,更好地挖掘、传承、弘扬、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座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纷纷成立。南京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南京出版社社长,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会长卢海鸣介绍,早在2005年,西安就有了“长安学”,随后“洛阳学”“北京学”也逐步形成。
与北京、西安、洛阳相比,南京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富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承东启西,南北交汇,通江达海,地理位置优越。作为我国唯一跨越江南和江北的古都,南京拥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和约450年的建都史,是中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盛誉。古往今来,南京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厚重的人文历史和谐共生,交相辉映,不仅使南京成为一座高颜值的、令人迷恋的城市,而且更是一座高素质的、拥有灵魂的城市。著名历史学家朱偰先生在《金陵古迹图考》中评价道:“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长期以来,虽然有关南京的各类作品层出不穷,但是,学界对于南京优秀传统文化尚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南京文化的精髓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整理和弘扬。”卢海鸣说。近年来,南京的一批专家学者以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为出发点,创立了一门独立的地方学——“南京学”。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南京市社科联(南京市社科院)、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和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共同策划了《南京学研究》一书。这本书一共收入了25位专家学者的24篇文章,分为“‘南京学’纵横谈”“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古都历史与景观变迁”“历史名人与地域文化”“文献档案与出版研究”“《金陵全书》专栏”6个板块,涉及南京的自然历史、地理、人文、社会、文化、文献等多个方面研究。
《南京学研究》的推出,标志着“南京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开创了历史,结束了此前南京研究“有史无学”的局面,同时合理地建构了地方问题的研究体系。“南京学”的创建既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京篇章的现实需要,也可以激发全体市民对本地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93岁高龄的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特意前来参加研讨会,他深情回顾了对南京的感情,“坚信年轻的‘南京学’研究,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里,一定会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传承千年文脉,讲好有影响力、生命力的南京故事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千百年来,南京文脉绵延不绝,对南京文化资源的研究、整合、“再建构”,是“南京学”研究的方向之一。
“一个城市的历史,实际上就构成了城市资源,同时也一定是城市的文化资本。”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说,“像中山陵、秦淮河、夫子庙、玄武湖、莫愁湖……就是南京的文化资本,需要专家学者去建构、整合,使其越来越有价值。”他认为,“南京学”研究应该对南京的文化资源进行“再建构”,“把这些资源整合成社会文化的资本,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江苏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王卫星看来,“南京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南京的文化与文脉。“南京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南京文脉绵延不绝,我们不是研究在南京发生的某一个孤立事件或者某一个历史现象,而是要研究传承几千年来的文化发展的一个脉络。这种脉络形成了南京特有的文化特色,这是‘南京学’区别于其他地方学的显著特点。”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马振犊透露,该馆保存了许多民国时期丰富的档案和出版物,“希望专家学者有机会利用馆藏为‘南京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南京学’研究需要讲好南京故事,要找到‘南京学’何以成学的依据与定位。”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潘知常提出,要讲好有影响力的故事、讲好有生命力的故事。“我认为,‘南京故事’是讲给全世界的,要做到从大历史和大文化的角度去切入。有生命力的故事则要求我们依据史料、更要跳出史料,把南京所有的‘血脉’打通,把每一条‘毛细血管’都打通。”他建议,可以尝试用口述的方式,将南京的创造者、见证者和参与者的故事永远留下来。此外,更要讲能够推动南京发展的故事,让“南京学”研究成为城市发展的“发动机”。“我们‘南京学’研究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有了这么多的专家学者,我相信一定会把‘南京学’不断向前推进,把我们南京在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进一步放大“南京学”效应——
体现时代精神,为当下和未来找到发展方向
南京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高质量的文化发展,都需要以南京为核心的地方学研究进一步挖掘和支撑。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中,开展以南京为对象的生态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与文化现象等诸方面的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南京学”研究不只面对过去,而是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南京学研究》的出版,不仅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而且书中的不少文章能够为现实服务,体现了历史文化的新时代价值。研讨会期间,各位专家踊跃发言,通过观点碰撞擦出火花,为“南京学”下一步的发展和深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南京这座城市气质沉稳,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中心。‘南京学’研究绝不能只做一些挖掘历史、回顾过去的工作,更要为当下和未来找到发展方向。”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提出“南京学”研究要深入挖掘南京的灵魂和气质。
“关于‘南京学’,前人已经打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强‘南京学’的研究,包括南京博物院在内的单位应充分利用资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南京博物院副院长李民昌说。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李玉表示,“南京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牌,一定要立足于城市建设,放眼全球,关注未来。“‘南京学’的定位一定是世界性的。”他建议,要从综合性、宏大性、理论性、实践性等方面,让“南京学”发扬光大。
南京图书馆研究部主任徐忆农认为,开展“南京学”研究,不仅要研究南京文化的特点,同时也要研究南京文化在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可以通过举办论坛、出版图书等途径,放大‘南京学’的效应。”
“南京学”研究需要体现时代精神,将传统文化注入其中,产生新的活力。“创新名城,美丽古都”愿景的实现,需要符合南京特色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发展理论来指导。南京理工大学创新学院院长戚湧建议,后续开展“南京学”研究,可以增加南京“创新名城”研究。
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南京市社科院院长曹劲松认为,“南京学”研究还将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探索过程,下一步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发现南京的价值。从文明价值角度探寻南京历史建构的过程,寻找价值线索。第二,揭示南京发展规律。寻找价值的过程,也是反映历史建构的过程,要把历史逻辑的脉络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第三,服务民生福祉。怎样让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更有活力、更有后劲?需要做一些文化场景方面的建构和研究。第四,构建城市之魂。‘南京学’研究要增强南京人的一种文化自信。”
与会专家们期待,“南京学”研究的“小苗”能尽快地成长成“参天大树”,能有更多的社科研究者和爱好者投入到“南京学”的研究中来,提高南京文化软实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书写新时代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南京篇章。
南报融媒体记者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