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如诗,江南如梦,江南文化是博大精深、多元而丰富的。今年初,“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江苏文库研究编》又添新书目。由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冯保善教授撰写的《江南文化视野下的明清通俗小说研究》出版,对明清小说与江南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解析。
何谓江南?学者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冯保善认为,明清江南社会的两大特点,一是繁荣的经济,一是发达的文化。明清江南文化,在学术思想、科举教育、书法绘画、刻书藏书、家族文化、文学创作、戏剧曲艺、园林艺术等诸多方面,都臻于鼎盛。《江南文化视野下的明清通俗小说研究》一书所取的“江南”范围,即着眼于“文化江南”层面,以今天的苏南、浙北,即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南京、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清代太仓州为论述中心。
明清两代,江南地区是全国小说创作最为繁盛的地区。书中,冯保善列举出的江南籍小说家以及在江南生活的客籍小说家有209位之多,上海、南京、苏州、常州等地出版小说的书局多达416家,推出的各种小说多得难以计数,令人眼花缭乱。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名著最早都刊刻于江南,其作者多为江南人,或虽不是江南人,却长期在江南生活。如《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未必是江南人,但却与杭州关系密切,有可能流寓于杭州,在此完成了小说创作。“由此可见,明清通俗小说经典之作多与江南关系密切,其本身就是明清江南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冯保善说。
《江南文化视野下的明清通俗小说研究》用大量的论述证明:在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上,江南地区一直是中心重镇,通俗小说的发生、发展、繁荣乃至衰微,均与江南息息相关。
冯保善说,元末明初,《水浒传》《三国演义》分别为英雄传奇小说和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为江南通俗小说的发展拉开了辉煌的序幕;从明嘉靖到崇祯年间,江南地区出现小说作品57部,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历史小说、公案小说、话本小说、小说评点等争奇斗艳,明清通俗小说进入第一个繁荣期;清代顺治至康熙年间,江南出现90部通俗小说,可视为继续发展时期,《今古奇观》成为话本小说精品,李渔的创作代表了清代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江南出现45部通俗小说,其中就有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儒林外史》《红楼梦》,这一时期是江南小说巅峰时期;到清代末年,传统古典小说逐渐向现代小说蜕变,这一转变是在江南地区的大都市上海完成的。可以发现,明清江南通俗小说的发展分期,与中国小说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总体吻合,反映了江南在中国小说发展长河中的主体地位和突出贡献。
明清江南通俗小说的兴盛,除了有江南文人的参与,也少不了江南书业和江南出版商人的功劳。冯保善认为,这一点尤其反映在话本小说领域,话本小说三大家——冯梦龙、凌濛初、李渔无一例外都是江南人,话本小说历史上的一流作品,如“三言”“二拍”《清平山堂话本》《石点头》《无声戏》《豆棚闲话》等均出版于江南。江南出版商人的组织策划、参与创作编辑、出版运作直接引发了明清话本小说的兴起,掀起了话本小说创作的高潮。
江南文化孕育了江南明清通俗小说。小说的生产及阅读消费,也产生了独特的小说文化,成为江南区域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在书中,冯保善对明清江南社会生活中的小说元素进行充分论述。他举例说,明清时代,江南昆山流行“斗叶子”,就是一种名为“水浒叶子”的酒牌游戏,牌上绘制呼保义宋江、行者武松、青面兽杨志、双鞭呼延灼等梁山好汉,图画出自著名画家陈洪绶之手。为何将水浒英雄绘于牌上?是因为《水浒传》在江南传播极广,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市井中人所见所闻所乐道者,止江等诸人姓氏,故取以配列。”此外,江南民间对关公的崇拜,《陶庵梦忆》记载的江南民众扮水浒人物求雨,鲁智深、武松、张顺等成为江南民俗信仰神祇,这种种文化现象,是明清通俗小说在不断丰富江南区域文化的证明。冯保善因此认为,对于当下深入研究江南文化来说,明清通俗小说永远是一座丰富博大、弥足珍贵的宝库,有着很大的挖掘空间。(本报记者 于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