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浩荡长江,滋养璀璨江苏文化
2021-10-15 11:1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当代,如何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很多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从各自的学术角度作出深入阐述。

本期“对话长江”栏目,我们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贺云翱教授,听他从考古学角度详解长江文化的起源,并为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提出真知灼见。

记者:贺老师,多年来,您致力于长江文化的研究,发表了很多探究长江文明、追寻长江文脉的专著和论文,首先想请您谈谈您和长江的渊源。

贺云翱:我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南京,滚滚长江流过这座六朝古都。南京也是江苏省唯一跨江发展的城市。我对长江有着深厚的感情,几十年来,我始终密切关注“长江”。从1985年开始,我在学术刊物《东南文化》工作期间,就开始关注长江流域文化与历史的研究。1991年,我在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先生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正明先生等老一辈专家的支持下,在《东南文化》上开设了“长江文化研究”专栏,发表过一系列有关长江文化的文章,后来还参与组织过一系列长江文化学术讨论活动。

去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他在会上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文化建设问题,对所有文物界及文化遗产界的学者们提出了新任务、新使命、新目标。

记者: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共同哺育了中华文明。从历史维度上来看,长江文化是怎样萌芽的?

贺云翱:长江文明的发端在哪里,可以通过考古学的发现来探寻。长江流域是东亚地区最早人类的栖息地。在安徽繁昌,发现了距今170万至200万年的人字洞旧石器文化遗址,发现了远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制品和骨制品,这是迄今为止东亚区域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此外,在长江上游发现了旧石器早期巫山人遗址、元谋人遗址,在南京汤山,安徽和县,湖北郧阳、大冶等地发现了距今20万至50万年的史前古人类,证明长江流域是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最重要地区之一。

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文明演进上,生活在长江南岸的人类先民有很多新突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距今1.5万年、有人工驯化特点的水稻,显示长江流域是世界栽培稻的起源地。在上述地点发现的陶片,则证明长江流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制作技术诞生地。

在长江下游的浙江浦江上山文化和长江中游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遗址,证明距今8000至1万年前,人类已走出洞穴,开始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此后,长江之滨的先民渐渐掌握了先进的木结构建筑技术、木船制造技术和漆器制作技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学家发现的榫卯种类有十余种,使后人不得不惊叹先民们高超的建筑技艺。

此后,长江流域又出现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桂圆桥文化等文化类型。湖南澧县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出现了我国迄今为止时代最早、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就在前几天,有权威媒体报道,澧县鸡叫城遗址上发掘出一处大型木质结构建筑遗迹,距今4700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结构最清楚、保存最完整的史前木构建筑遗迹。

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境内最早的国家文明在长江流域的良渚出现,形成了完备的城市、水利、农业、手工业系统。根据对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等一系列古城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在距今四五千年前,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区域都已大体进入区域性古国阶段。长江文明的萌芽,为此后广域国家的出现奠定了深厚而广博的文化基础。

记者: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长江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贺云翱:商周青铜时代,长江流域盛产铜、锡原料。沿着长江,从今天的江西瑞昌到安徽铜陵和繁昌,均发现了一些商周时期开采的铜矿,说明中原青铜礼器文化所需要的铜料采集和粗加工都是在长江流域完成的。春秋战国时期,长江流域最终形成了三个主流文化圈:上游的巴蜀文化圈、中游的楚文化圈、下游的吴越文化圈。

此后各个历史阶段,长江流域的文化一直稳步发展,日臻完善。必须提及的是六朝,在这一阶段,长江文化攀上新高峰。两晋之交,衣冠南渡,来自北方的移民带来了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不但促进了江南的经济繁荣,也使长江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六朝时代,长江流域在哲学、文学、科学、史学、教育、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学者和艺术家,创作了很多传世之作。出自建康(南京)的文化还远播到东亚各国,产生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长江下游的扬州和上游的益州成为富庶繁荣的全国性大都市,享有“扬一益二”之誉。宋代之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明清时代,长江流域整体上处于全国经济高位,推动了文化的发达和思想的创新。在长江下游,以南京、杭州、苏州、徽州等城市为中心,形成江南文化圈,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又一文化高峰,一直影响到近现代。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长江是较早直面西方工业文明的区域。上海、宁波、安庆、芜湖、武汉等长江流域城市陆续开埠,张之洞、张謇、无锡荣氏家族、卢作孚、范旭东等在长江沿岸建造工厂,探寻实业救国之路。100多年来,长江也是上演历史风云的大舞台,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南昌起义,从遵义会议到飞夺泸定桥,从抗战全面爆发到渡江战役,近代史上很多重大的里程碑事件都发生在长江一线。

可以这么说,万里长江,浇灌了长江文化数万年之花,哺育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果实,也滋养着近现代无数的仁人志士持续奋进。

记者:长江文化是独特的区域文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您看来,和黄河文明相比,长江文明自身有着怎样的内涵与特征,表现出怎样的文化精神?

贺云翱:百万年的发展历程中,长江文明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与黄河文明相比,长江文明细腻精致、浪漫潇洒、恣肆豪放、兼容并蓄。举个简单的例子,曾有学者从文学角度进行比较,黄河流域文学以《诗经》为代表,充满了沉郁的现实主义风格。长江流域文学以《楚辞》为代表,屈原、李白、苏东坡等来自长江边的作家潇洒不羁,尽情挥洒着浪漫激情,他们的文字会让人联想起奔腾不止、浩浩汤汤的长江水。

我将长江文化精神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根深叶茂,传承有序。从繁昌“人字洞石器”和重庆“巫山人”化石算起,长江流域文化的发展序列清晰,拥有很多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文化根脉之深厚、体系之绵长、世界性影响之大令人敬仰。

二是多样竞辉,开放包容。长江流域地理单元复杂,山体多、支流多,在这种文化生态中养育出来的长江流域地域文化,如上游的巴蜀文化、滇文化、夜郎文化,中游的楚文化,下游的吴文化、越文化等各有特征,多元丰富。长江通江达海,与“海上丝路”有共生关系,海纳百川的气质非常强烈。

三是创新超越,与时俱进。长江文化富有创新性,这方面例子不胜枚举,史前良渚文化开中华文明五千年之先河;六朝时代长江流域出现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二次百花齐放……无不展现了长江精神中的创新领先特质。

四是精勤内敛,家国天下。从远古开始,长江流域就表现出精于工艺的文化特点,丝绸、玉雕、漆艺、硬木家具等技艺均在长江流域形成体系。屈原投江殉国、祖逖中流击楫、范仲淹“先忧后乐”……自古以来,无数长江儿女厚植家国情怀,胸怀天下,为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勤勉奋进,壮志动天地,业绩垂千秋。

五是诗情画意,浪漫自由。长江流域山水秀美,草木茂盛,山水间易生智者、诗人、画家。加之古代长江流域有神巫文化传统、失意精英流放大江之南等因素,养成了长江流域的浪漫气息和人们相对自由的心灵世界,促成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达。

记者: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实现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长江故事?

贺云翱:今年8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这一意见,对于我们贯彻落实总书记对长江文化保护的要求,有着指导意义。

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首先要明确哪些是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要依靠考古学、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专业力量,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家底,明确对象,构建起长江文物体系和长江文化遗产体系以及长江文化保护体系,做到政府主导、依法保护、科技投入、社会参与并举,确保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对长江文化要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这是科学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我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到长江文化的研究中来,用科学的研究来支撑对长江文化带的规划与建设。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叮嘱:“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总书记强调的“微改造”,就是要求我们在对长江沿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不搞大拆大改、拆旧建新,对文化遗产要精心呵护,由细微处着眼,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信息,将传承了千万年的长江文化遗产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自古以来,长江连接起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从六朝开始,来自各国的商船就在长江上往来不绝。在当代,我们要运用多种媒介方式,用各种创新形式讲好长江故事,不但重现长江厚重深远的历史积淀,更要展示长江流域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

记者:万里长江流过11个省区市,最后在江苏和上海之间汇入大海。从地理上看,江苏段长江长达433公里;从文化上,长江对江苏文脉和江南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您看来,在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中,江苏应该展现出怎样的作为?

贺云翱:水韵江苏,源远流长,长江和大运河一横一纵,滋养和塑造了江苏璀璨的地域文化。历史上,和长江文化相关联的吴文化、楚文化、六朝文化、盛唐文化、江南文化、近代工商文化等,均与江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江苏人崇文重教、儒雅精致、开放包容的性格,也能归因于日夜流淌的长江水。历史上一些南北对峙的年代,长江曾几度阻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使得江南免遭兵燹,在安定的环境中推动江南文化的发展。

江苏学术界一直重视对长江文化的研究,江苏考古学界与文化遗产界为长江文物发掘、长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长江文化文博场馆建设等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江苏一直是长江文化研究和长江文化建设方面的重镇。应该看到,江苏目前还缺少专门的长江文化研究机构,我建议有关部门创造条件,尽快在有基础的高校或社科研究机构设立长江文化研究基地,组织全省社科理论界对长江文化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服务于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实践工作。

总书记提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江苏有责任也有条件率先行动,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深入挖掘长江文化中的江苏内涵。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方面共同发力,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直辖市以及各兄弟城市加强合作,为让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而作出江苏贡献。(本报记者 于 锋)

(本栏目由新华日报《人文周刊》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联合推出)

标签:长江;长江文化;长江流域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