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作中的漕运场景。
一个人,二十年,面对病魔挑战,写就270万字的《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日前,由淮阴师范学院张强教授独力完成的煌煌五卷本《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此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研究中国运河与漕运史,堪称我国第一部“运河漕运通史”,填补了运河研究中的空白。
记者拨通张强教授电话时,那一头的声音缓慢无力。“我长期受病魔困扰,手已经无法写字。”今年66岁的张强说,《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的出版为病中的他带来了安慰,也了却心头二十年来的一个夙愿。
老家在沭阳的张强生长在运河边,工作在运河边,对运河充满感情。“我研究运河,得益于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卞孝萱先生的支持和鼓励。”说起《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的缘起,张强的思绪飞到了二十多年前。当年,卞孝萱教授和他的学生胡阿祥教授主编出版《国学四十讲》后,又将编辑《新编国学三十讲》提上日程。卞先生提出,应对运河进行专门研究,在书中开辟“运河学”章节。张强领受了这个写作任务,并进而提出“运河学”概念。和如今不同的是,当年的运河研究尚属冷门,并无太多的学者投身对运河的学术研究,但甘坐冷板凳的张强不但撰写出《新编国学三十讲》中“运河学”的部分,还从此将运河漕运确定为自己今后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向。
张强的专业是古代文学,偏重于先秦两汉文学方面,涉足史学研究,可谓“跨界”。在他看来,之所以要“跨界”,是因为史学与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古人一向把史学视为文学的一部分,“要想深入研究古代作家并揭示其作品的内涵,需要关注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在我看来,史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也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必要手段及武器。”
在运河学研究中,张强格外关注在整个中国大运河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漕运。他在书中指出,“漕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凡水运皆可以“漕”相称;从狭义上看,漕运则指由国家组织的大规模的水上运粮和运兵行动。很多情况下,“漕运”主要指调集不同区域的租米及赋税入京,在保障京师安全的同时,向不同区域运粮运物,为军事行动、赈灾救荒等服务。因此,漕运通道是商贸往来的大通道,在稳定专制国家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等方面负有特殊使命。
漕运固然重要,但长期以来,众多运河研究学者只关心“河”的历史,对“运”避而不谈。关于漕运的学术著作并不算多见,且多关注于某一个朝代或时代,如黄仁宇所著《明代的漕运》,以及《清代漕运》《隋唐时期的运河与漕运》等。张强穷二十年之力,全面梳理中国古代运河与漕运的发展史,写就《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全书分为先秦两汉卷、三国两晋南北朝卷、隋唐卷、两宋卷、元明清卷,详细论述中国运河及漕运的起源、发展、兴盛、衰落的全过程,及其与城市、商业、贸易的兴起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十年苦心孤诣,发愤著书,张强不知道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曾经在淮阴师范学院担任领导工作的他,平日里不但要从事学术研究,行政业务也同样繁忙,只能挤出时间查询文献,爬梳史料,阅读相关书籍,光运河沿线的各地方志就读了150部以上,日积月累地将这套巨著的写作继续下去,“有好几年的大年初一,窗外响着庆祝新年的鞭炮声,我在窗下继续写运河写漕运。”尤其是在近几年病重期间,张强克服手不能写字的困难,将病痛化为力量,坚持将《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全部写完。
古代,人们对水利的总方针是“凿渠借水”,即人工开凿渠道,连通自然水系,实现灌溉、漕运之利。运河与黄河、长江、淮河等实现互通后,又扩大了漕运的范围。在五卷本的《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中,张强以翔实的考辨为工具,通过对先秦各诸侯国和后代运河开挖时间断限的清理,呈现了先秦时期各地运河和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漕运“凿渠借水”而四通八达的清晰面貌。
采访中,张强教授在微信中通过语音转化为文字这一功能,和记者进行交流。他介绍,将运河和漕运结合到一起研究是《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既展现了运河的源流,也描绘了漕运的广阔历史。书中,他从《尚书禹贡》《史记河渠书》出发,对上古时期运河开挖的时间进行了梳理和考辨,认为中国运河首先是区域性的运河,在不断连接的过程中形成了后世的规模。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揭开了运河开挖的历史。汉代以后不断地将它们连接起来,初步形成了贯穿南北东西之势。至隋代,在前人的基础上,建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不同方向辐射的大运河,并影响到后世。具体而言,《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疏浚了运河学术史上淤塞先秦至隋运河航道间的“淤泥”,使春秋战国时期凿通的鸿沟、邗沟、郑国渠,汉代漕渠、白渠及曹操在黄河以北开挖的数条运河与吴古故水道、丹徒水道,与隋代开凿的通济渠、永济渠等贯为一体,展现了南北大运河形成的清晰脉络。
《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全景式地将中国古代运河史铺展开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思想启蒙等角度综论运河和漕运的强大影响力。它将运河和漕运的主要功能归纳为八个方面:一是运河有强大的运兵运粮能力,为诸侯争霸称雄带来了占据军事制高点的先机;二是进入大一统时期以后,运河为维护国家统一、开拓疆土和消灭反叛势力提供了基本保障;三是运河促进了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不同自然经济区域的发展及商贸活动注入了活力;四是运河贯穿南北,是有生命力的载体形式,缩小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五是运河有稳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功能;六是运河沿线的中转仓为就近调粮赈灾提供便利;七是运河同时具有交通运输、农田灌溉、防洪防涝、改良土壤等多种功能,提高了相关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八是运河与自然水道黄河、长江、淮河等一起形成了强大的交通运输网络。特别是运河与运盐河串联在一起,扩大了漕运特别是商贸往来及榷盐即征收盐税的范围。
张强将大运河称为“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面影”。运河不仅关乎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发展,在文化、民俗、思想、文学等方面也产生影响。比如,明代中期的思想启蒙与运河经济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明代,在大运河沟通全国市场的刺激下,刻书业蓬勃发展,为通俗小说及启蒙思想的社会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明清的文化启蒙。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评价,《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从漫长历史和浩繁史料中披沙拣金、辨章考镜,用具有节点性、代表性的史料支撑起中国运河与漕运的宏大叙述,实现了历史观念和真实细节的有机统一,使人们能够更感性地感知和接触一个有温度的中国运河。(本报记者 于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