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昆曲舞台上那个最美的“杜丽娘”
2022-01-13 12:5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江苏省演艺集团供图)

(江苏省演艺集团供图)

2022年1月6日下午,一则噩耗令人悲痛万分——国宝级艺术大师张继青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名誉院长张继青13岁开始学习戏曲表演,将一生奉献给昆曲。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成长的第一批昆曲继承者中的杰出代表,位列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的她,被誉为“昆曲皇后”“旦角祭酒”。国内外无数观众因为她在台上的婉转莺啼、眼波流转而爱上昆曲。

□ 本报记者 高利平

驰名江南“张三梦”因何而来

张继青,原名张忆青,1939年1月3日出生于浙江乌镇一户苏滩艺人世家,祖父、母亲、大姑都以演唱苏滩为生。张继青从小就被那方小小的舞台吸引,爱上了戏剧中的故事,喜爱戏中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她留在姑妈的苏剧团里帮忙拉幕、整理道具、打扫化妆间。后来,团长看她机灵,就让她拜团里的主演为师,学习戏曲基本功。这就是张继青戏剧梦的伊始。

苏滩(苏剧)是通俗化的昆曲,虽不是那么的“字正、腔圆、板准”,但其浓厚的地方气息及轻柔委婉、圆润幽妙的艺术风格滋养着年少的张继青。在团里,她得到了昆曲前辈全福班老艺人尤彩云、曾长生的传授,在传统技艺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直至1958年,张继青先后师从俞振飞、沈传芷、朱传茗、姚传芗、俞锡侯等昆曲名家大师,开始专攻昆曲表演,从练圆场、趟马到走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也是这个时候,她成为江苏昆曲继字科班中的一员,把昆曲当作了一生的事业。

张继青常对人说,最感谢传字辈老师给了她两碗饭,一碗饭是姚传芗先生的《寻梦》。众所周知,《寻梦》是昆剧闺门旦难度很大的一段戏,十四支曲牌配合繁复的身段,一个人在台上载歌载舞40分钟,没有深厚的功力很容易把戏唱“散”了,观众也坐不住。姚老师帮助张继青分析人物:“这出戏杜丽娘的内心活动是复杂多变的,所以身段动作和人物造型要与感情结合。整出戏有十四首曲子,配合唱腔唱词,要分层次、循序渐进、步步紧扣地把杜丽娘的内心变化表现出来。” 张继青用十几天学会了姚传芗老师亲授的《寻梦》,也更深刻地领会了刻画人物的重要性,身段表演比之前愈加自然柔美,每个动作都像一幅古代仕女图。

传字辈老师给张继青的第二碗饭是沈传芷先生的《痴梦》。不同于其他的昆剧正旦,《痴梦》中的崔氏与传统女性的平和、温良、委婉等人物特征有强烈的反差。崔氏的性格更加狂放,有许多大笑、大哭的表演,因此该角色有“雌大花脸”之称。张继青是当年第一位学会这出戏的“青年演员”。短短一折戏,做梦前后有强烈的对比,张继青把人物的性格刻画得生动准确、入木三分。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看过张继青的《痴梦》后赞叹说:“一人在场上,满台是戏。”

1983年,江苏省昆剧院晋京演出,张继青凭借两场大戏《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朱买臣休妻》(逼休、悔嫁、痴梦、泼水)一举轰动京城,《北京晚报》刊发稿件《驰名江南“张三梦”》,《人民日报》也以半个版刊文介绍张继青的表演艺术,“张三梦”就此得名。

1984年,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得票最多的张继青荣登榜首。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的儿子吴钢作为主办方《中国戏剧》的摄影记者,见证了当年的激烈竞争。他告诉记者,首届梅花奖评选由评委当场投票,监票人唱票,并在黑板上画“正”字记录每位参赛演员的票数。“我在投票现场拍照,评选结束后,我拍摄了一张黑板上画的‘正’字和票数的照片,这是首届梅花奖得票数最准确的记录。客观地说,第一届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届,因为戏曲界从来没有过类似的评选活动。而且戏曲演员只有十个名额,来的又都是各个剧种里顶尖的演员。最终,张继青以最高票数获得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那个昆曲式微的年代,真的很不容易!”

把昆曲带向全世界的艺术家

半个世纪以来,张继青始终虚心求教,不拘一格,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她既继承弘扬了传字辈老先生一脉相承的正宗、正统的昆曲格调,也融汇了自己的创新,奠定了她在昆曲旦角之中当之无愧的“头牌”地位。与此同时,她还在上世纪80年代,将昆曲带向全世界,成为国际影响力最大的昆剧旦角表演艺术家之一。

1980年,苏州与意大利威尼斯结为友好城市,次年,威尼斯市长马里奥里戈访问了苏州和南京。当他在南京的一次招待晚会上看到张继青演出的《痴梦》时,便立刻对中国昆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2年10月,应里戈市长邀请,张继青等艺术家出访意大利。首场演出安排在始建于公元1792年的威尼斯凤凰大剧院,这是意大利的一流剧院,也是著名歌剧《茶花女》的首演场地。

张继青第一个出场演《游园》,又在最后以《痴梦》压轴,她婉转的唱腔、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呈现,居然让不少意大利观众跟着打起节拍。演出结束,掌声雷动。一些观众甚至带着全家第二天再来,还有一些观众一连看了四天演出。之后,张继青又随团在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等城市演出,盛况空前。

此次意大利之行,张继青打开了昆剧通往世界的大门,也让欧洲戏剧界认识了这位中国艺术之星。此后,德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美国……世界的许多角落都留下了张继青扮演的杜丽娘、崔氏的身影。

江苏省昆剧院著名老旦演员王维艰是张继青合作多年的搭档,《牡丹亭》里,她演杜丽娘的母亲。据王老师回忆:“1985年,江苏省昆剧院应邀以张继青领衔的《牡丹亭》参加西柏林第三届‘地平线世界文化节’,演出之时既没有字幕也没有扩音设备,当地观众依然为张老师的唱腔和表演深深吸引。演出结束,张老师谢幕15次,台下观众还是站着不走,向台上扔鲜花,欢呼叫好,气氛热烈。”

当地报纸评论说:“昆剧让西柏林观众看到了真正的中国艺术。”王维艰清楚地记得,那次西柏林演出后,剧团又在欧洲巡演40多天,所到之处都是鲜花掌声。“那时昆剧在国内还很不景气,欧洲观众对昆剧的热情让我们受宠若惊。老外连字幕翻译都不需要,他们说,他们能看懂。”

去日本演出时,日本剧评家尾崎宏次高度评价:“在张继青面前,日本竟找不出一个优秀的女演员。”此外,她还被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授予“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青出于蓝、继往开来的当代大师

张继青的表演含蓄蕴藉,唱腔刚柔相济、韵味隽永。她戏路宽广,正旦、五旦、六旦均佳。所扮演的《朱买臣休妻》的崔氏、《牡丹亭》的杜丽娘、《渔家乐》的邬飞霞、《长生殿》的杨玉环、《窦娥冤》的窦娥、《关汉卿》的朱廉秀、《蝴蝶梦》的田氏,以及《跃鲤记芦林》的庞氏、《西游记认子》的殷氏等一系列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广受好评。

熟悉张继青的人都知道,她是个勤学苦练的“后天”大师。她自认为先天条件并不优越,因此除了平常规定的排练时间外,更是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练习,刻苦磨练一字一腔。同时,她对表演也是特别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对此,王维艰十分有感触:“张老师《游园》唱了40年,《痴梦》演了近30年,每次演出总要求自己熟戏生演,常演常新,从不炒冷饭。每演之前,她还会认真看剧本,认真响排,要求同台演员及伴奏尽量配合,做到严丝合缝,这样演出时才能情绪饱满,演出新鲜感。”在王维艰印象中,但凡有演出,张继青老师总是早早来到后台化妆,演出前也从不接受采访,装扮好就站到侧幕候场,同时静静地在心里默戏,一丝一毫绝不马虎。

张继青是昆剧旦角表演的标杆,对旦角表演艺术产生广泛影响,是公认的当代昆剧大师。著名戏剧学家张庚形容张继青的表演“她唱得好,表演动作也好,但她既不卖弄唱,也不卖弄表演,而是恰如其分,适合于人物”。白先勇更是称赞张继青“一把扇子就扇活了满台的花花草草,这是象征艺术的最高的境界,也是昆曲最厉害的地方”。

听闻张老师辞世的消息,白先勇大呼“痛失祭酒!”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深表悲痛和惋惜。著名戏曲理论家汪人元沉痛地说:“张继青老师的辞世不仅是昆曲界、也是整个戏曲界的重大损失!虽然她也课徒讲学,也留下许多音像,但对于戏曲表演这种以肉体传承方式延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走艺亡的痛失仍然是无可挽回的!她的‘张三梦’已成绝响,无可复制。多少演员比她年轻、漂亮、声音更好,却演不过她。”

张继青精湛的表演艺术,可以用自己的名字“继青”二字来概括:继往开来,青出于蓝。在汪人元看来,张继青的舞台艺术已达到了“全在戏中”的境界:首先她非常自如、恰当地将内在的心理体验与外部的形式表现结合在了一起,使舞台表演优美动人且具有人物生动的灵魂;其二她的表演进入了“全在戏中”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既在戏剧逻辑之中而不会跳出戏外,也在戏曲逻辑之中而对戏曲语言的运用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

舞台上,张继青引领了昆剧表演的“南昆风度”,精致、典雅、细腻、写意。舞台下,她熏陶滋养了江苏省昆剧院数代艺术家,并传扬全国。她先后收顾卫英、沈丰英、陶红珍、单雯、沈国芳、刘煜等为徒,她的弟子中已诞生多位“梅花奖”得主。以张继青版《牡丹亭》为底本,并由她亲自指导的青春版《牡丹亭》名动天下,为昆曲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活中的她特别谦虚、和蔼,铁杆戏迷黄欣用一个“简”字来形容张继青的昆曲艺术:生活简朴,艺术简约,为人简单,恰如一幅隽永淡雅的水墨丹青画,有着非常高级的中国审美。张继青也最爱“张三梦”的雅号,“因为这是观众朋友认可我的表演,给予我的最高的评价”。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当代昆剧大师张继青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永远是昆曲舞台上那个最美的“杜丽娘”。

标签: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昆曲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