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新华方面军》,到!
2022-02-24 10:3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与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出品的话剧《新华方面军》2月25日将在江苏大剧院揭开神秘面纱。

如何用2个小时的话剧展现《新华日报》84年的峥嵘历史?如何通过艺术性的重塑,完成“党的一个方面军”与今天的对话?记者在彩排现场对主创进行了采访。

诗意展现报纸的文献感和文化质感

难!这是接到《新华方面军》创排邀请后,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导演李伯男最真实的心态。不是展现某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也不是对焦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张有着84年历史的报纸。

“好像以前的舞台创作中还没有专门写一张报纸的,难度非常大,但也给了我们一次大胆创新的机会。”

看到罗周的剧本后,李伯男“惊艳”了——

她将《新华日报》84年的历史风云锁定在了1938—1947年这9年多时间,截取了《新华日报》报史中几个重要历史瞬间,以四个虚构人物和一众真实历史中的《新华日报》报人为主要构架,完成了史诗般的叙事。

“罗周这次的创作用情用功,可以说她真的将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每个人物写得都很有力道!”

在李伯男看来,文献感和文化质感是《新华方面军》有别于其他戏的特质。虽然四个主要人物是虚构的,但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光彩,正是新华报人这一个群体形象的精准表达。“在我们国家陷入危难的时候,在我们民族的重要历史节点,《新华日报》扛起了‘党的一个方面军’的使命和担当。他们的人格风采,他们的历史贡献,在剧中都有艺术化的再现,鲜明且感人。”

在导演二度创作中,李伯男下足了功夫,在舞台的空间布局、时间雕刻和人物塑造,包括道具、音乐等细节的运用上,都纳入了整体构思。“我们在艺术性上精益求精,希望把那段历史真实地再现。但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更高的真实和美丽,而不只是基于表面的历史真实。”

李伯男希望,《新华方面军》不但有历史剧的品格,还有诗化的戏剧品格。当这张穿过84载历史烟云的报纸在舞台上徐徐翻开的时候,剧中的这些历史人物、台上台下的回忆、穿越时空的精神,以及《新华日报》这张报纸本身沉淀下来的文化质感,都能在舞台上扑面向观众展开。

“希望通过这部话剧史诗般的呈现,能够让《新华日报》这张报纸、这群报人的历史价值得到艺术性的传递,让今天的观众更多地感受到。”李伯男说。

四个年轻人和“《新华日报》创始天团”

位于江东中路369号的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西大厅门前草坪上,一组人物雕塑静静地讲述着这个现代传媒集团从烽火中走来的悠久历史,也成为她赓续红色基因,至今保持着蓬勃生命力和先进生产力的最好见证。

他们是《新华日报》创始人周恩来、潘梓年、华岗、熊瑾玎、吴克坚、何云。

在《新华方面军》中,被称为“《新华日报》创始天团”的这六位重要人物也将登上舞台,展现在9年多的艰难办报历程中,造就的《新华日报》不屈的“新华精神”。

剧中,扮演周恩来的是省话副院长史奕。这不是史奕第一次扮演总理,在话剧《纤夫》中,他就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58年指挥黄河抢险时的感人一幕。而这一次,在《新华方面军》中,史奕要挑战的则是正值中年的总理形象。

“帅气,雷厉风行,干净利落。”从上海专程赶来的化妆师用这三个词给人物定型。此前,她特意收集了中年总理的形象图片资料,在仔细研究了两人的面部结构之后,专门为史奕订做了硅胶下巴和头套,让脸部的外部轮廓更为接近,再通过化妆的手法,让人物形象进一步接近。

“太像了!”当历时三个小时化妆的史奕出现在舞台上时,剧组的演员们都由衷地发出感叹。

为了在舞台上塑造出更为真实的周恩来,史奕做足了功课。其中有个细节,周恩来是1939年摔伤了右臂,而《新华方面军》的故事从1938年开始写起,所以在几次的上场之间,观众可以看到周恩来两种不同的体态。

这样细致的考究,在剧中比比皆是。史奕告诉记者,《新华方面军》以秦一江、杨子斋、于锦如、梅容这四个有部分原型基础的虚构人物为主线,周恩来、潘梓年、华岗、熊瑾玎、吴克坚、何云等六位报史上的重要人物也将在台上起到重要的群像支撑作用,“在‘新升隆’号遇袭、《新华日报》移渝出版、皖南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有《新华日报》的身影,演这个戏最大的感受,就是剧中周恩来说的那句:《新华》不易啊!”

四位主要角色的扮演者都是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的青年演员。其中,隋剑超因在话剧《守岛英雄》中成功塑造“时代楷模”王继才被人熟知。此次在《新华方面军》中,他摇身一变成了编辑室主任秦一江。而饰演采访部记者杨子斋的则是于明泽,在去年的抗疫话剧《因为有你》中,他挑大梁饰演了驰援武汉的江苏医生段一鸣。

走进《新华方面军》,年轻人同样被剧中所展现的弘毅、勇敢的心灵所感动。

一是震撼。“一张报纸能被毛主席称赞为‘党的一个方面军’,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什么叫鼓舞前进的‘号角’,什么叫拂去思想迷雾的‘灯塔’,也因此清晰可见。”隋剑超说。而在于明泽看来,从打算弃笔从戎到坚守战地记者的职责,剧中杨子斋的成长,也是记者价值的体现。创排的这一年多来,他们常常在想,没有今天的社交网络,也没有朋友圈,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群普通的年轻人突破重重封锁,坚持用一支笔说出真相,是怎样一种勇气。在他们看来,这也是今天创排这部剧的现实意义。

二是敬佩。从分工来看,剧中四位主人公分别是编辑室主任、采访部记者、经理部职员和校对部职员,基本涵盖了报纸工作的主要方面。其中,饰演梅容的青年演员熊伟姣就因此对校对这一工种有了更多了解。“其实要真正做好一个校对员,不光是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底,还要涉猎各行各业知识。”

青年演员李晗玉饰演的经理部职员于锦如则有一段“潜伏”的故事,这也让她看到了新华日报工作人员在隐蔽战线上作出的贡献。

“他们不仅是《新华日报》年轻人的形象代表,也是当时千千万万有志青年的缩影!”青年演员们如是说。

巨型“滚筒”被搬上舞台,现场“印刷”报纸

《新华日报》无疑是《新华方面军》最大的“主角”,如何将报纸的意象和形象用装置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之上呢?

记者在彩排现场看到,10米长的印刷机“滚筒”在舞台上来回翻滚,配合多媒体屏幕,一张张充满历史感的老报纸随着剧情的发展,就在舞台上“印”了出来。

该剧的舞美设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舞美中心主任桑琦告诉记者,在接到任务后,他第一时间对《新华日报》的背景进行了研究,对剧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寻找能够代表《新华日报》的形象。“剧中故事的发生地有武汉、重庆、南京等,但是如果在舞台上还原一个报社的办公室,我觉得没有太大的意义,还是要提炼出《新华日报》的精神内核,然后用当代的语汇、当代的审美来重新审视和传达最震撼心灵的东西。”

最终,在新华日报报史馆的一次采风,让他找到了这颗“形象的种子”。

“报史馆展陈的一台印刷机,它本身就有时间的印记,有一种粗糙感跟力量感,加上那个滚筒上的油墨带来的冲击力,我当时就特别震撼。当时报社的老师还给我们演示,这个手摇印刷机怎么操作,怎么将报纸一张张翻出来,那个动作特别漂亮!”当刚“摇”出来的报纸上的文字扑面而来的时候,桑琦已经有用印刷机做这部戏核心意象的决定,在他看来,“新华方面军”的武器就是报纸,而报纸正在被一张张印刷出来的这个动作,和话剧所要表达的力量感十分契合。

“选定了这个形象之后,我们就把它各个角度全拍了一遍照片,量了尺寸,回来之后在电脑里建3D的模型,尽可能地还原这台手摇印刷机的全部细节,然后再把它们分解成雕刻机能雕的图纸,刻成一个个零件,最后就像拼乐高一样将所有的小零件拼在一起。”桑琦笑着说,这台手摇印刷机看上去是重金属,但其实是木头雕刻而成。(本报记者 陈 洁)

标签:新华;方面军;质感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