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换一种眼光来看“书”
2020-03-07 10:56:00  来源:新华网  
1
听新闻

《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英]大卫皮尔森著 恺蒂译译林出版社出版

维多利亚时代的布面装帧书籍色彩丰富,充满想象力

这本《纽伦堡编年史》曾被英国历史学家罗伯特法比安收藏。书中有他的大量个人批注。所有的木刻插图都是书籍制作者手工上色,极具特色

文/桑农

电子书的出现,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以往,书籍的形式虽然也存在新旧更替,但都是实体书,没有本质的差别;电子书却是虚拟的,可以无限复制,随意改动,而且传输快捷、使用方便。随着电脑、电子阅读器以及手机的普及,电子书被广泛阅读,大有取代纸质书的趋势。传统的纸质书是否会因此走向消亡?忧心忡忡的预言和哀叹之声,一时间不绝于耳。然而,许多年过去了,纸质书似乎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每年的出版和销售数量仍在持续增长,而且装帧设计越来越讲究。电子读物流行的时代,人们为什么还需要纸质书?纸质书的优势何在?大卫皮尔森的《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一书,试图对此给出合理的阐释。

这本书的原名,直译是“书为历史”,还有一个副题“超越文本的书”,全书各章节便是依此展开。作者在中译本前言里更加明确地指出:“我写这本书的一个目的是要让人们认识到书籍不仅是页面上的文字,它们还曾经被拥有、被阅读、被收藏、被代代相传,每一本书都有它独特的历史。”

认为“书籍不仅是页面上的文字”,而且具有“超越文本”的意义,这一观点将改变我们评判一本书的标准。很久以来,书籍之所以受到尊重,恰恰是因为它承载的文本以及其中蕴含的知识和思想。所谓“读书”,通常就是指阅读书本上的文字,书籍不过是文本的载体。然而,书籍存在的理由,如果纯粹在于文本的承载和传播,那么,它的消亡在所难免。因为电子书完全具备这些功能,完全可以取代纸质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皮尔森强调书籍“超越文本”的实体特征。在他看来,作为文本的书籍可以有各种替代品,但作为实物的书籍则不可能被替代。

将书籍视为实物,为我们重新认识纸质书的价值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纸质书是实体的,电子书是虚拟的,形式上和效果上都截然不同。纸质书不仅关系到文字、插图,还关系到印刷、装帧等物质生产形式。皮尔森认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书籍实体的形状和格式,会以某种微妙的方式影响读者的阅读。打开一本制作精美的书,其样式和设计,就会让读者对此书的内容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期待。这种感觉,不同于打开一本制作简陋、便宜的书。

一本制作精美的书,往往被视为一件艺术品。它需要制作者将创造力运用于构成一本书的所有元素上,做到文本、图像、排版、设计各方面的完美统一。历来杰出的书籍装帧设计师,毫无例外都是艺术家。当今国内的出版界,也十分重视书籍的装帧设计。人们普遍认识到,引人注目、充满趣味、奇妙无比的装帧设计能够强化品牌,吸引读者,促进销售。有的出版社还采用全新的或复古的装帧设计,来重印经典名著。“艺术家手制书”这样的实验性作品,间或也有面市。各种“最美的书”的年度评比,如“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等等,更是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

当然,一般读者平日接触的常见出版物,大多是普通的纸质书,绝大多数达不到艺术品的级别。皮尔森在书籍的艺术价值之外,又特别强调它的历史价值,可谓别具慧眼。“书为历史”,可以理解为“书籍作为历史”,也可以理解为“书籍成为历史”。这样说,听上去似乎有些悲观,但这里“历史”的含义是积极的。它并非“古旧”或“过时”的代名词,而是意在凸显书籍作为历史文物的独特价值。而当书籍成为人类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它也应该像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得到保护。

如果说书籍的艺术价值由制作者所赋予,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则由拥有者所赋予。在皮尔森眼中,一本曾经被人拥有过的书,比一本全新的书更迷人。谁在书上标记过,眉批过,涂鸦过,是否留有收藏者的印记,甚至是否被人损坏过,都是人与书之间发生过的那段关系的见证,是关于这本书的历史记录。皮尔森认为,对每本书来说,拥有者留下的痕迹会让它独一无二,具有其他任何替代物都无法复制的特征;也就是说,“每一本书都有它独特的历史”。

皮尔森不仅重视书籍上各种各样的历史证据,还鼓励读者参与到历史的创造中,在书籍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他在第七章“未来的价值”的结尾写道:“各位读者,请把你们的想法写在这本书(当然这本书得是你的)的扉页和空白处,以你们的眉批和题记,把这本书变得独一无二。”也许,许多读者都不敢去尝试,除了害怕破坏页面的整洁,主要是担心自己不是名人,批语毫无价值。而一些藏家也倾向于收集干净的版本,或有名人题跋、批注的版本。其实,在大卫皮尔森心目中,没有什么名人和非名人的区别。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本书都是独一无二的,独一无二本身就是价值之所在。这也和皮尔森撰写此书的目的是相通的,即他意在挑战传统的狭隘观念,启发人们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书籍。

皮尔森一再鼓励人们对书籍多层面的认知。他将书籍视为超越文本之外的触手可及的实物、赏心悦目的艺术品、独一无二的历史见证,并在书中反复重申这一主题,无疑是要回应人们关于“书,还会有未来吗”的困惑。如果我们循着皮尔森的思路,换一种眼光来看“书”,在电子传媒盛行的年代,书籍不死的理由显而易见。

标签:装帧;书籍;装帧设计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