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文学真的边缘了?中国作协副主席谈碎片化阅读
2020-11-10 09:36: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1
听新闻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信息量爆炸式增长,与此同时生活节奏加快,阅读多呈“碎片状”。不少人认为,在这个阅读碎片化的时代,纯文学已死。11月8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在第六届浙江书展上接受了中新社记者专访。作为当代中国报告文学领军人物,何建明坦言面对大数据推送下的碎片化阅读新形态,作家是“弱势的”,而文学被边缘化,让许多作家“感到孤独”。

“首先我要强调,碎片化阅读并不完全是庸俗化阅读,经典有经典的意义,碎片有碎片的光芒。”何建明认为长或短从不是衡量作品优秀与否的标准。如果一定要对比,那鸿篇巨制的挑战在叙事结构与宏大思想主题的完成度,而越短的篇幅,对写“故事”的要求会更高,挑战的是作家的写作极限。

在何建明看来,碎片化阅读的好处是读者在短时间内能汲取大量信息,但害处是读者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进而降低人们的思考能力。“阅读时要投入到一段连续的思维中去,去前后联想,广泛地思索,对于那些有文艺性的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碎片,如流动的水,它是江河中的一种常态,也是高科技条件下现代社会的正常形态。然而要真正看清‘江河’与‘水’的本质,我们仍须观察‘凝固’状态下的水流……”何建明如是说。

更让何建明担忧的是,碎片化阅读遇到了大数据推送。“面对海量的信息,读者很多时候是迷茫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值得阅读。特别是年轻人,他的人生刚刚开始,一切都是朦胧的,那个时候,他们阅读什么是至关重要的。”何建明告诉记者,人类的惯性让他们喜欢去看简单的、轻松的。惯性加上大数据推送阅读,你喜欢什么就给你推送给什么?长此以往,不仅会对文学造成侵蚀,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年一代的认知,需要警惕。

据第十七次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成年国民网上活动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

“作为作家,我们无法以被动的‘写出更好的作品’这种形式来抵御这种社会发展形态。”何建明直言,当今社会这种形态太强大了,甚至让文学被边缘化,让很多作家“感到孤独”。

对此,何建明呼吁能有更多人尝试静下心来深度阅读,不能让碎片化阅读剥夺思考的深刻性。“不管是怎样的阅读,我们都要从深度、厚度、暖度的维度,去品味文字的力量。”此外,何建明还建言相关政府部门督促网络平台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尤其需要警惕“流量创作”,政府部门也可以利用好数字化的媒体和工具,引导人们深度阅读。(记者 方堃)

标签:何建明;作家;文学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