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寻找第一滴水,竹内亮“再会长江”
2022-04-07 10:13:00  来源:中国就是我  
1
听新闻

青藏线上的货运司机、徘徊在沱沱河沿岸的志愿者、冰川边生活的藏族同胞……日前,纪录片《再会长江》系列第一集《寻找第一滴水》在各大网络平台热播,没有剧本,没有摆拍,浓浓的生活气息透过屏幕扑面而来。

《长江天地大纪行》拍摄十年之后,日本导演竹内亮再次将镜头对准6300公里的长江,他从源头拍起,青海、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一路拍到上海。竹内亮说,“想看看长江这十年的变化和沿岸的风土人情”。他坚信,不用“美颜相机”,不用“灰黑滤镜”,最真实的镜头,才经得起历史检验。

关于长江的遗憾袭来,

十年后“再会长江”

记者:2011年,您参与过日本广播协会(NHK)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的拍摄,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想再拍长江?

竹内亮:《长江天地大纪行》是我十年前拍摄的纪录片,不过,我对那部片子不太满意,深度不够。一方面,因为我当时不会讲中文,仅仅会说“你好”等一些简单的问候语,采访当地人需要翻译转述,少了很多味道。另一方面,我对中国社会了解不够,那时我还没有定居南京,每次拍长江都要从日本飞过来,拍几天再飞回去,整个拍摄时间只花了两个月,很仓促。

2013年移居南京之后,我发现中国不同地方特色迥异,哪怕都是江边城市,百姓生活和地方习俗差异也很大,比如武汉和南京,武汉人喜欢“过早”,夜生活很丰富,南京人敦厚朴实,“稳中带甩”。这些特点在当年纪录片中都没有体现,我觉得很遗憾,有了重拍长江的念头,去年10月,我们出发了。

记者:长江在您印象中是什么样的?在南京生活的这些年,长江有哪些地方吸引了您?

竹内亮:我第一次看到长江是2005年,当时拍一部关于中国物流的纪录片,在日本制造的零件通过长江运到四川,我跟拍这些零件从上海港口坐船到四川泸州。我坐在船上看到几公里宽的江面,像个小孩子,说不出的新奇,因为日本没有这么宽广的河流。我记得,当时江面上有江豚翻跃,我和同伴很惊讶有这么大的“鱼”。不过当时江水很脏,长江岸边有工厂,废水直接排进江里,污染比较严重。

在南京生活这9年,长江完全融入了我的生活。我的两个孩子是在江边长大的,小时候,我经常带他们到绿博园去玩,这两年我们搬到小市附近,距离幕燕滨江风光带很近,我们到那里看过日落。这些年,中国很重视环保,长江岸线改造后变美了,我每次开车去浦口,看着波光粼粼的江面,就想一定要重走一遍长江,记录沿线这10年来的变化。

无脚本“生”出惊喜,

兼顾中日两国观众口味

记者:这次再会长江,行走路线和拍摄思路,和之前有何不同?提前准备了哪些线索和脚本?

竹内亮:《再会长江》拍得更全面,除了重访,我们还去了当年没去过的地方。之前那部纪录片里,我们没拍到长江源的第一滴水,这次我们去长江西源——沱沱河,专门拍了冰川,拍了冰川融化成“长江的第一滴水”。

拍摄向来没有脚本,一行4人,边拍边策划。在青藏高原,我们先和当地人聊天,在交流中发现了很多惊喜。为了更真切的感受,我们搭乘了青藏公路线上的大货车,认识了一个叫李武的货车司机,车外面就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货运公路,我们用镜头把人和事如实地记录下来。

和以前不同的是,十年前的纪录片拍给日本人看,现在我们要兼顾中日两国观众的口味,日本观众对沿江环保相关的高科技感兴趣,这些在日本是没有的。中国观众更喜欢人物故事,比如,长江“十年禁渔”后,沿江那些曾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们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记者:寻找第一滴水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竹内亮:和十年前相比,这次拍摄最大的难点是体力不支,在海拔4700多米的地方,我发生了很严重的高原反应,导致拍摄一度中断。在沱沱河拍摄冰川融化时,同事抱着氧气瓶跟着我,我们沿着河道边走边拍,进度很慢。

还有一点很可惜,最后成片的时候,不得不放弃很多素材。我们在可可西里遇到一个保护濒危动物的组织,他们每天开车巡逻,倡导大家不要靠近、喂食藏羚羊,这故事很好,但因没有拍到藏羚羊出没的画面,不得不放弃。

长江源百姓生活巨变,

对“环保”印象最深

记者:相较于十年前,长江源发生了哪些变化?

竹内亮:十年前我们去沱沱河时,那里的基础设施还很破,路面颠簸不平,沿途只有几家小招待所。现在,长江源的第一桥旧址,已经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那里新修了路,路上车辆多了,饭店旅馆也多了。

藏民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保护草原生态,在唐古拉山世代牧马放羊的藏民告别草原,集体搬迁到格尔木市的长江源村,他们对新家很满意,空气好,水干净,他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依靠太阳能发电。

我们还在当地发现了一个环保组织,成员大部分是90后,他们从长江沿岸各城市到沱沱河做公益,游客可以用捡来的垃圾向他们兑换纪念品,他们还做垃圾调查,对沿岸垃圾进行分类研究,把信息反馈给品牌商,倡导换成更环保的材料。

记者:在长江源的探访过程中,哪些人和事,让您印象最深?

竹内亮:搭乘我们到沱沱河的货运司机,叫李武,他是个90后。他很辛苦,从成都到拉萨2200公里的天路,承担着进藏物资的运输,四五年下来,他开车进藏近200次。每年300多天都在这条路上,两个多月才能回一次家,我也经常忙于拍摄回不了家,这一点很有共鸣。

李武说,以前根本不敢想,在西藏还能网购,2017年以前,从成都到拉萨的快递在路上要将近一个礼拜,现在不到60小时就到了,已经基本“快递自由”了,他对此很自豪。

选题无宏大目标,

出发点是个人好奇心

记者:目前,纪录片《再会长江》已经播出了一部分,日本观众看完有什么反馈?

竹内亮:因为疫情关系,很多日本观众现在来不了中国。很多人看完视频和我说,长江沿岸的风土人情,尤其是藏族人的生活很吸引人,他们很感动。

记者:从《长江天地大纪行》到《你好,武汉》到《再会长江》,您选材的标准是什么?接下来还打算拍什么题材的纪录片?

竹内亮:我是个很随性的人,没有特别宏大的规划,很多时候是出于个人好奇,自己想看什么就拍什么。比如,武汉解封了,情况怎么样?我很好奇,就去拍了。我最近还想知道,10年前我采访过的那群人,他们现在生活怎么样了?长江系列之后,我打算做个回访。就这么简单!(本报记者 周 娴)

标签:长江;纪录片;拍摄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