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当雨花石邂逅书法
2020-07-09 08:4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黄象明书法作品

展览现场

7月1日,黄象明书法主题创作苏州展《南石头记掇珍集》在张家港锦丰服务区传飞地艺术空间拉开了序幕,苏浙沪三地的观众纷至沓来。听起来很不可思议,这场静悄悄开幕的展览,如何引来众多饶有兴致的目光?假如你看过黄象明的作品,或许就不会有此疑问。在他的作品里,晶莹剔透的雨花石和宋词元曲完美共存,所有奇思妙想构成了他的创作轨迹,也构成了他对艺术、社会以及人生的深刻思考。

替雨花石发出美的声音

黄象明,原名黄明,北京大学美学访问学者,中国标准草书学社专业书法家,他同时也是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兰亭奖、林散之奖提名获奖作者,作品数十次被海内外机构收藏。2014年,黄象明的《南石头记》系列作品首次亮相。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亲临展览,对这一系列作品赞赏有加。

“南石头”,是黄象明赋予南京雨花石的亲切“昵称”。《南石头记》系列中,美轮美奂的雨花石先是通过科技手段将其造影于宣纸上,根据需要略作勾染,再配上书法、题签,同时融入构成元素,不可思议的造化之功和古典唯美的个性书写融合升华,“用这样的方式将雨花石的细节部分呈现出来,审美因子就不断发散了。”

其实,黄象明是一位玩石20多年的“石痴”,《南石头记》中的雨花石图景,都来自于他的藏品。他说,“美石胜玉,雨花石绚烂若霞。南京北阴阳营曾经出土过76块雨花石,这一发现说明,数千年前南京人就懂得欣赏雨花石了,苏东坡、米芾、张岱、孔尚任等大家都对雨花石情有独钟。”

天工造物,自有其美,然而黄象明却借助古典诗文替雨花石发声。他的方式是“一石一文”,通过观察每颗石头的形状、成色、图景、质地,用唯美隽永的文字加以注解。著名赏石专家征争将黄象明称为“新文人赏石”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书法家言恭达先生评价说,《南石头记》展现了黄象明对古典人文的领悟与现代审美的高度融合,对当代书法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启发意义。

2019年,黄象明与学者赵普、装帧设计师张晓栋合作《掇珍集》美学版于威尼斯双年展展出,受到国际关注。《掇珍集》本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和文人生活雅趣的小品图文集,采用的是古人雅集常用的手卷形式,黄象明在传统基础上更强调书写时的放松和率意。具体到作品中,他在书法形式的节奏上,利用书体特征,自然地将草书、行书、楷书等进行篇章式的空间安排,犹如把音乐的节奏感带到书体和空间的塑造中去。

此次展览的作品,共有66幅主题创作,形式包含巨幅对联、古典手卷、装帧集本等,囊括了黄象明《南石头记》和《掇珍集》两大代表性主题,不管是在图景的选择还是在装帧的形式上,都有了新的丰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海村惟一还特为展览作序。

创新亦有“道”

艺术之美不是固化、一成不变的,书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楷书、行书、草书……千百年来不断创新传承,从学古到变古,成为一代代书家的实践主题。“艺术家的思想要开放,要能呼吸吐纳,要是一潭活水。”支撑黄象明内在创作理念的,正是他对破除“惯式”的执著。

但是,不管书法如何创新,在黄象明看来,书法创作始终都应该遵循“笔法美”这一核心。既不能被标准化、垄断式的审美一叶障目,也不能胡乱创新。

针对在网上掀起热议的“丑书”现象,黄象明认为,创新无过,但漫无目的或是只为“吸引眼球”的创新,那是旁门左道。“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需要有审美对焦。”

黄象明熟练运用各种材质新颖呈现当代书法,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也常有人为他贴上“跨界艺术家”的标签。不过在他看来,所谓“界”,是如今社会热衷提倡“专”背后的狭隘理解。他说,古人琴棋书画相互贯通,这样的传统已然失落。“所谓的跨界,我的感受就是能够为我所用、能够表现我的情感的东西,我就可以不断进行新的尝试。”

万般皆为“真善美”

不仅仅是“为艺术而艺术”,黄象明一直以艺术为载体来践行思考、履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黄象明的最新作品集《触——生命的向度》中,他采访了60位盲人,以这群特殊的生命样本,以书法为介质进行一个前所未有的跨知感体系创作。“考察他们在感知体系有所缺失的情况下,背后的快乐和悲伤,借此引起我们对外界、对自身的观照。”

《南石头记掇珍集》也是他用“黄象明”为名而做的首展,黄象明本名黄明,如今多了一个“象”字,蕴含着他的体悟与追求:既有对于形象世界的审美表达,又有对于抽象概念的独特思考。

甚至连这次展览所在之地“传飞地艺术馆”,也蕴含着黄象明的一番心思。这座艺术馆位于张家港锦丰镇,是沪通长江大桥南延S19往苏州、上海的必经之路,也是全国第一家公路艺术馆。作为“传飞地艺术馆”的联合创始人,黄象明说,“传的喻义与船谐音,当时鉴真东渡正是从这里起航。而‘飞地’,则是让艺术能够摆脱圈层的俗囿,为社会大众服务。”

近年来,黄象明一直为推广“美育”而潜心实践。他在网络上开设了“黄象明书法+”公众号,从美学角度对书法史观照、梳理,倡导系统化的实践应验,追求艺术、人文、科学的“美、善、真的通融”。在他看来,书法本身是形,依托的是文本,书法所追求的美是文本和形式的双重美。

“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创作需要个体进行发挥。”黄象明说,书法中蕴含的美学众多,王羲之书风行云流水,而颜鲁公书法蜿蜒绵亘,书如其人已成审美定势。“中国书法应该被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如一条河要了解它的起源,我们总要知道水的源头在哪?流经了哪里? 像养育我们的长江黄河,我们总要追问源头是何方?书法也一样,知山海之经,方能取精用宏,需要不断探索。”

本报记者 傅秋源 顾星欣

标签:书法作品;雨花石;书法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