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东海七旬老人自办民俗文化馆
2020-12-25 09:4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权耙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走进东海县双店镇南双村的民俗文化馆,这些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消失的“老物件”,被村里的老党员苗少昌一一精心保存陈列。苗少昌在自家房子里张罗起来的民俗馆,收藏190多种共千余件老器具、老农具,让人大开眼界。

今年76岁的苗少昌,原是乡里水利站的老站长,一直以来,痴迷于乡土文化、“老古董”。“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村里的每一件农耕器具都蕴含着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见证着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史。我是一名有40年党龄的老党员,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延续民俗文化和乡风文明,把农耕文化传给子孙后代。”苗少昌说。

为了搞收藏、办展馆,苗少昌骑着电动三轮车,走访2000多个农户,挖掘、搜集即将被淘汰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今年5月的一天,苗少昌听说李埝乡有位工匠师傅要出手一套铁匠家伙,虽然500元的要价有些高,但苗少昌立刻赶到李埝,一股脑搬齐了风箱和大锤、砧子等物件。工匠得知苗少昌是为了传承民俗文化,很是感动,主动提出只收300元。

老人家爱好收藏“老物件”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些亲戚朋友纷纷无偿奉送“老物件”或向他提供有价值信息。2015年,苗少昌花费35万元建起三层小楼,除了一楼用来住人,二楼、三楼全部用来陈列这些老物件,按照农耕用具、生活用器、工匠用具和文化民俗类分别设立4个馆藏,每一件物件、器具都挂牌、贴上标签,标明生产时间、作用和使用方法。他还腾出自家院子和自留地,作为老牛犁地、毛驴推磨、农妇烙煎饼、小媳妇磕碓、学生推车等农耕生产生活实践演示基地。

苗少昌的民俗馆每天免费开放,吸引四邻八乡的乡亲们前来参观,一拨拨的小学生慕名来上“农耕文化”课。(本报通讯员 宋彦伟)

标签:农耕;工匠;物件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