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南博“鸳鸯锅”亮相《中国国宝大会》
2022-10-11 11:22:00  来源:扬子晚报  
1
听新闻

汉代分格鼎 南京博物院藏

“没什么事是吃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一顿不行那就两顿。”在《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节目中,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汉铜分格鼎惊艳亮相,令吃货浮想联翩。“各取腹所需,各吃口所长”,记者带你盘点火锅史,一起来看古人为吃火锅有多拼。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中国人对火锅的热爱,自古延续至今。记者从南博了解到,2009年,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考古出土的这件铜鼎器形较大,出土时除器盖略有残损外,其余基本保存完好。鼎带盖,盖身母口,顶面饰三凤鸟形立钮。器身内部以四块隔板与一件圆筒将整个鼎内分为五块独立区域。这件亮相《中国国宝大会》的文物,曾出现在南博“兄弟王”的文物特展上。

话说大云山西汉墓的墓主人、西汉江都王刘非是汉武帝的第五位兄长,他不仅是一位火锅“吃货”,而且在距今2000多年前,就已经吃上了“五宫格”火锅。该鼎分为5格,中间圆格外面再分出4格,可以将不同食材放在不同的格内,从而能吃到5种不同风味的火锅。

据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左骏介绍,这件铜鼎为目前所出土的唯一一件西汉分格铜鼎,比此前记载魏文帝的“五熟锅”还要早三四百年。其使用效果可与现代分格火锅基本相同。但与当下不同的是,分格鼎强调煮食物,而不是涮。据说分格鼎出土的时候,还带有两套“染器”,“染”就是古代的调味品、作料。汉代已经有了火锅蘸料的吃法。因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长安和西域地区的交流,外来的香菜和葱已经作为一种调味品,出现在了王侯贵族们的餐桌上。

盘点中国人的火锅史,早在3000年前商周时,古人就吃火锅了,不过那时叫“温鼎”。方形有兽面纹青铜温鼎、圆形有窃曲纹温鼎、带托盘的晋侯温鼎,形态不一而足。

到了西汉时期,温鼎的功能被进一步扩展。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众多出土文物中,有一件“三足”青铜器比较引人注目,上端是一个肚大口小的容器,便于盖上盖子,下端连接着一个炭盘,俨然是个实用型火锅。

至于鸳鸯锅始祖“五熟釜”就更讲究了,据《三国志魏书钟繇传》记载,“五熟釜”由魏文帝曹丕亲自设计改良,五熟釜和分格鼎差不多,就是将其分为5个区域,并放以不同的汤料。

发展到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还是宫廷名菜。菊花暖锅被慈禧太后列入冬令的御膳之中。乾隆皇帝不仅自己喜欢吃,还喜欢大宴宾客;嘉庆帝在登基大典上,宴请群臣开了1550桌火锅宴。

从文化综艺、美食纪录片到现实,作为中国人的国民美食,火锅穿越古今,纾解着八方来客的乡愁,沸腾着亿万人民的生活。

标签:南京博物院;火锅;出土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