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桐城派为什么能在江苏开枝散叶
2023-01-06 11:52: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刘大櫆行书八言联。

《古文约选》(方苞著)书影。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书影。 (王思豪提供)

桐城派雄踞清代文坛近三百年,因为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的籍贯安徽桐城而得名,是中国文学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巨、规模最大的学术流派。而在《江苏文库研究编》中,方苞、姚鼐被列入《江苏历代名人词典》,《江苏籍桐城派作家及其撰述丛考》也即将出版。在许多人看来,桐城派是安徽的文学流派,为什么能在江苏开枝散叶呢?近日,记者采访了编纂《江苏文库》的相关专家学者。

桐城派作家中,江苏籍人数远高于安徽

根据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胡阿祥在《桐城文派作家的地理分布与区域分析》(《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附录三)中的统计,在桐城派作家区域分布中,江苏籍作家共有302人,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安徽(193人),在全国桐城派作家的总数上占有四分之一的分量。

澳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王思豪教授承担了《江苏文库研究编》中《方苞传》《江苏籍桐城派作家及其撰述丛考》和张惠言《茗柯文编》的整理工作,这三项任务都与“桐城派”密切相关。

“桐城派文脉传薪,逐渐形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术流派,从地域来看,成员遍布全国19个省、区、市和境外日本、朝鲜等国。据民国学者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考定,桐城派作家有1211人,《桐城文学渊源考撰述考》辑录桐城派作家著作有4300余种,其中,江苏是桐城派一个重要的学术高地。”王思豪说。

据王思豪介绍,桐城派这一庞大的文派,直接继承江苏昆山归有光的散文脉络。桐城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有意识地取法归有光,而武进张惠言、恽敬,宜兴吴德旋,娄县姚椿,上元(今南京)梅曾亮,阳湖(今属常州)李兆洛更是被尊为桐城派“宗师”级人物,刘声木《渊源考》列出桐城派“宗师”15人,江苏籍就有7人,其中归有光的门人、私淑弟子(对自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的自称)江苏籍有75人;张惠言、恽敬的门人、私淑弟子江苏籍有30人;吴德旋、姚椿的门人、私淑弟子江苏籍有50人;梅曾亮的门人、私淑弟子江苏籍有10人;李兆洛的门人、私淑弟子江苏籍有28人。

方苞是桐城派“鼻祖”,但终其一生都与南京息息相关。据苏惇元的《方苞年谱》载,方苞自曾祖方象乾始移家秣陵(今江苏南京),世居于此。康熙七年(1668年),方苞生于六合留稼村,至康熙三十年秋至京师,他在南京生活24年,其间仅回安庆考试数次。自康熙三十二年秋,应顺天乡试,落第南归,十月下旬抵上元家中,至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被逮,解至京师,其间仅数次外游,又在南京生活15年左右。大赦后蒙养皇恩,不得归里,仅雍正二年(1724年),方苞才得请假归南京葬亲,给假一年。乾隆七年(1742年)春,方苞以年近八旬,时患疾痛,乞解书局,终获归里,直至乾隆十四年卒,葬于江宁县建业三图沙场村龙塘,又在南京著述授徒7年之久。王思豪告诉记者:“粗略计算,方苞享年82岁,有约47年是在南京度过。方苞的门人、私淑弟子江苏籍的有24人。”

据王思豪介绍,桐城派“中祖”刘大櫆、“三祖”姚鼐与江苏关系同样密不可分。刘大櫆教授江苏阳湖钱伯坰,直接促成张惠言、恽敬等开创桐城派的一个重要支派——“阳湖派”,成为江苏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姚鼐主讲扬州梅花书院3年,编纂古文名著《古文辞类纂》;又两次主讲南京钟山书院,前后共20多年,最后病逝于钟山书院。他的得意门生“姚门四杰”中,梅曾亮、管同都是南京人。

江苏桐城派作家可分成“六大组团”

桐城派作家在江苏又是如何分布的呢?王思豪告诉记者:“根据师承关系和地域分布,可以将江苏省的桐城派作家分成‘六大组团’:南京组团、常州阳湖组团、通州组团、无锡秦氏家族组团、无锡薛氏家族组团、苏州吴江柳氏家族组团等。”

其中,南京组团以桐城派的开创者方苞和集大成者姚鼐为中心,围绕在这个中心周围的是各自的门生弟子与家族传人,从而形成了一个学术集团,包括邓廷桢、梅曾亮、管同等人。

常州阳湖组团中,阳湖人恽敬、武进人张惠言都是桐城派“中祖”刘大櫆弟子、阳湖人钱伯坰的学生,且都私淑姚鼐。他们基本接受了桐城派的主张,致力于古文创作,形成了文学史上重要散文流派——“阳湖派”。

通州组团中的范当世、朱铭盘、张謇(皆师事张裕钊,张裕钊为曾国藩四弟子之一)三人合称“通州三生”,锡山秦氏家族组团的秦瀛(师事姚鼐)等;无锡薛氏家族组团的薛福成(师事曾国藩)等;苏州吴江柳氏家族组团的柳树芳(师事姚椿)等,与桐城派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在江苏活动的桐城派名家众多,徜徉江苏山水之间,美好风物流溢笔端,这些文章也是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如方苞笔下的南京风土景观:为好友高淳张自超写《苍溪镇重修三元观记》;为位于金陵西华门外的阳明书院写《重修阳明祠堂记》;为好友清凉寺老僧写《重修清凉寺记》,并刻成石碑;为清凉山乌龙潭写《乌龙潭放生举本记》并刻于石碑(碑存今南京乌龙潭公园颜鲁公祠)。又如朱铭盘笔下的扬州诗歌有《隋堤》《平山堂》《史阁部墓》《露筋庙》《戏为维扬地名诗》等,皆可备一地文化景观。

大多桐城派作家投身于江苏书院教学

桐城派得以传衍的一个重要阵地是书院,尤其在江苏的传播,文士们基本上都有书院任教与学习的经历。

据王思豪介绍,姚鼐在江苏从事书院讲习20多年;梅曾亮从姚鼐学于钟山书院,又归主扬州书院;秦际唐肄业钟山、尊经、惜阴三书院,主讲凤池、奎光诸书院;金鉽任泰兴学堂总教习、如皋安定书院山长;陈玉澍主讲盐城尚志书院;吴昆田主讲淮安府奎文、崇实书院;张謇主持赣榆选青书院、崇明瀛州书院、江宁文正书院、安庆经古书院等……“江苏的桐城派作家大多投身于书院教学,崇尚师德培养,尊师重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王思豪说。

在清代,南京的书院众多。其中钟山书院历史最悠久,影响也最大。桐城派学人积极参与、甚至主导了钟山书院的教育活动。据《同治上江两县志》和有关资料记载,钟山书院山长著名者有:夏之容(高邮人)、叶酉(桐城人)、卢文弨(余姚人)、钱大昕(嘉定人)、姚鼐(桐城人)、孙星衍(阳湖人)等,其中叶酉、卢文弨、钱大昕、姚鼐、朱珔、程恩泽、陶澍、唐鉴、李联琇、缪荃孙等人,皆有桐城派学脉。钟山书院培育出大批桐城派弟子,这些人对桐城派文人群体的形成以及扩大桐城派之声势皆有着重要贡献。

《研究编》中“文化名人传”计划为100位江苏文化名人作传,为呈现江苏文化名人的整体画卷,方苞位列其中;同时编辑出版一部《江苏历代名人词典》,集中介绍历史上的江苏名人1320位,方苞、姚鼐位列其中。方苞、姚鼐为什么也成为江苏名人?江苏省社科院文脉研究院副院长、“江苏历代文化名人研究”中心主任姜建告诉记者:“这是‘江苏名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构成的包容性。即江苏文化的辉煌成就,是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共同创造的,他们包括江苏人,也包括生活、工作、成就在江苏的外省人。由此,江苏文化名人,主体由江苏人组成,但也包括在江苏成长成熟并成就其文化伟业的外省人,譬如江西的王安石,安徽的吴敬梓等。”

“桐城派在学术与地理层面,都存在着 ‘小桐城’与‘大桐城’的学理特性。桐城派研究应有‘大桐城’的视野观,以桐城为核心,以江苏为重要枢纽,向四周扩展,走向世界。” 王思豪说。

本报记者 杨民仆

标签:桐城派;江苏;组团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