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江苏“盐地名”,在黄海之滨铭刻历史印记
2023-09-01 17:21: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天工开物》中的古代制盐。

盐城湿地,历史上曾是盐场。 (视觉中国供图)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拥有954公里海岸线的江苏,产盐历史极其悠久。白花花的海盐,在江苏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也在今天的江苏沿海留下了一处处“盐地名”。

盐宗庙里,供奉我国古代三位盐神

位于扬州古城区运河边的康山街,有一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盐宗庙,里面供奉着我国古代三位盐神——夙沙、胶鬲和管仲。夙沙是传说中最早发明“煮海为盐”的部族首领(一说“夙沙”是部族的名称);胶鬲是殷商时代的大臣,相传是最早的盐商;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最早确立盐专卖政策,对盐的生产、税收、运销实行统一管理。夙沙、胶鬲和管仲是历代尊崇的盐业始祖。清同治十二年(1873),两淮盐运使方浚颐率领两淮盐商捐资建造盐宗庙,饮水思源,感恩盐业祖师爷。

从一座盐宗庙,可以触摸到江苏悠远的盐业历史。根据《江苏盐业史》一书记载,江苏盐业生产的开端,根据传说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2000多年。

传说中,早在夏禹时代,生活在今淮河下游一带的淮夷民族,就已在海边从事煮盐。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早在先秦时期,吴国阖庐、楚国春申君、西汉吴王刘濞就在江苏沿海发展海盐事业。汉代以后,江苏的盐业稳步发展。唐代时,扬州成为淮南盐运枢纽,贸易繁盛,盐商豪富;宋代,江苏有产盐机构——楚州盐城监、通州丰利监、泰州海陵监等,年产海盐数百万担;明代,江苏地区设两淮盐运司,下设通、泰、淮三分司,管理30座盐场。

“煮海之利,重于东南,两淮为最”。清代,淮河以南为淮南盐区,淮河以北为淮北盐区,统称为两淮盐区,是全国最大盐区,所产海盐统称为“淮盐”。乾隆年间,淮盐的生产和运销进入黄金时代,淮盐畅销江淮地区和长江流域。作为两淮食盐集散地和盐务中心的扬州,也迎来了空前繁华,促进了扬州建筑、园林、戏曲、文学、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的,除了盐宗庙,还有汪鲁门盐商住宅、卢绍绪宅邸、个园、瘦西湖等和盐商相关的建筑。可以说,以淮扬文化、海洋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江苏地域文化,带有一股来自南黄海的淡淡“咸味”。

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地级市

绵延两千年的盐业兴衰,不仅在江苏文化史上烙刻下白色的海盐印记,更在江苏九百多公里海岸沿线留下一串串和“盐”有关的地名。

在我国三百多个地市级行政区中,盐城是唯一带有“盐”字的地名,由此可见,这座城市与“盐”关系之密切。唐宋时期,产盐机构分为三种,大者为监,中者为场,小者为务。唐乾元年间就在今盐城地区设“盐城监”,是“天下十监”之一,每年煮盐45万担。元代,盐城辖区内13个盐场年产量高达290万担,占淮盐总量76%。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学者吉祥介绍,盐城是我省设立行政建制较早的地区。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鉴于前秦盐铁之利,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一度实行“弛山泽”的政策。当时,海滨地区煎盐之利大兴。汉王朝遂分古射阳东境建“盐渎县”,垄断食盐产销,招募游民与流放犯人到淮南沿海煮盐,由官府提供煮盐器具,发给煮盐者工钱,这是江苏境内最早的一批盐民。“渎”,是“沟渠、水道”的意思。所谓“盐渎”,就是指专门用来运输食盐的河道,“盐渎”因此成为盐城最早地名。

东晋义熙七年(411),一直“有治无城”的盐渎县筑造土城,因“环城皆盐场”,改名为“盐城”,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盐城”之名。此次所筑之城,形似葫芦做的水瓢,盐城也有了一个别称“瓢城”。从公元411年到20世纪40年代,虽然隶属关系、所辖范围历代有所不同,但盐城县的名称在1500年中从未发生变化。1946年,为悼念在空难中牺牲的原新四军军长叶挺,曾改名为“叶挺县”,到1949年又恢复为盐城县。

1983年,盐城地区撤销,新建省辖盐城市。而原盐城县除县城外重新设县,定名为“盐都县”。吉祥介绍,“盐都”之名与盐城旧名“盐渎”音近,“都”与“城”的意思相近,也不失盐城的本义。

盐场遗存,南通的“灶、总、甲”地名

除了直接包含“盐”字的地名,也有一大批县区、乡镇地名见证着江苏盐业发展历史。

盐城市亭湖区的“亭”字,是指“盐亭”。汉代,从事煎盐的人叫“亭户”。煎盐的盐灶又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种,盐民办的称为“灶亭”,商人出资办的称为“商亭”。《新唐书》中记载,唐代时盐城的盐亭多达123所。

宋代以来,江苏沿海有数十座盐场,如吕四、余东、余西、金沙、西亭、石港、小海、掘港、马塘、丰利、栟茶、角斜、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白驹、草埝、刘庄、伍佑、新兴、庙湾、板浦、临兴等。后来,它们大部分演变成乡镇名称,分别在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市内。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东台,这个名称原指“海陵东部一片又高又平的台地”,唐代时成为盐场名称。清乾隆年间设置东台县,使用的正是东台盐场的名称。

在南通,古代盐业遗存,还形成一个有趣的地名现象。因盐而产生的多种地名通名,如灶、总、甲、场等,至今还在使用。“灶”本是指煮盐、煎盐的锅灶,是集中煎盐的地方。“灶”上的盐民称“灶丁”或“煎丁”。后来,以盐灶的“灶长”或者“灶头”的姓氏,加上“灶”字,形成地名,如秦灶、姜灶、袁灶、东灶港等; 南通古代盐场编制,场下设“总”,也就是盐场内生产区域。每“总”人数从数百到数千不等,后形成五总、十总等地名;“总”下设“甲”,“甲”是盐业生产的最基层单位,清代时每“甲”有近百人,后形成二甲、四甲、五甲等地名。

运盐河,流淌了两千多年

江苏的一些河流也以“盐”命名,最著名的当数“运盐河”。西汉初年,刘濞被封为吴王,都于广陵(扬州),他的封地东临大海,颇有经济头脑的刘濞“煮海为盐”,于汉文帝元年(前179)开挖了大运河重要支流运盐河,从扬州茱萸湾经海陵延伸至当时的海边,也就是今天的如皋蟠溪、白蒲一带。通过这条运河,刘濞高效地将海盐从海滨运至扬州,再通过运河、长江网络运往全国。经过千年的演变,运盐河已经演变为通扬运河,流经扬州、泰州、南通三市,全长191公里。

此外,江苏还有若干条河流与古代盐业有关,包括位于涟水县境内的古盐河,是一帆河的主要支流,全长25.2公里;地跨淮安和连云港的盐河,全长108公里;流经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市的盐铁塘,全长55公里,相传是西汉吴王刘濞为运送盐铁而开挖的运河。

本报记者 于 锋

标签:盐城;盐场;湿地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