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在城市街巷点一盏“艺术之灯”
2023-09-08 11:58: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陶谷公园

当艺术走出美术馆、博物馆,走向公共空间,将会呈现出怎样的状态?作为一个艺术空间,“陶谷公园”给出了“答案”。

从国创园西门进入,当有一抹耀眼的白色映入眼帘时,陶谷公园的画廊便到了。在这只格调简约的“白盒子”里,有着白墙、白椅、白桌,各具个性的年轻艺术“野蛮”生长着。眼前的展墙上,正在展出的是一系列名为“角落的弥思”的作品,年轻的艺术家将灵活的点线与简洁的色彩搭配,用独特的美学语言将“波普艺术”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描绘到了极致。

陶谷公园与城市里的其他艺术画廊相比,显得有些“独树一帜”。它以“公园”的形式,向所有艺术类别、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和普通市民敞开大门,恰是因为这种“平易近人”,让艺术放下架子,融入到了普通人最为熟悉的生活场景之中。年轻的主理人钱熹临希望,陶谷公园可以与观众建立共鸣,将艺术和生活紧密地链接在一起。

钱熹临,曾是《南京零距离》的一名记者,在媒体工作的那段经历,让她更加理解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的喜怒哀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受邀前往朋友所经营的一家美术馆参观,在那里她看到了与传统书画不同的艺术作品,眼前一亮。“当代艺术讲述的是现在和未来,这和我的个性不谋而合。”于是,钱熹临萌发了开一间艺术画廊的想法。

于是,34岁的那一年,一个集当代艺术、文化生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空间——“陶谷公园”在南京陶谷新村6号诞生了。钱熹临说,取名“陶谷公园”,灵感是来源于“陶谷新村”的路牌,她特意查阅了南京的《地方志》,发现南唐术士陶弘景曾居住在附近,而地形地貌又属于山谷,因此得名。“这个名字特别具有南京地域性的特征,于是就借用了过来。”

陶谷新村是一个老南京人的聚集区,陶谷公园蜗居在一栋老式居民楼里,周围是杂货铺、裁缝店和小卖部,街头巷尾每天都飘荡着小贩的吆喝声和菜香味。选择在这里开一间画廊,不禁让人佩服钱熹临的勇气和魄力。她坦言,自己曾经碰到过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有时候让她哭笑不得,当她向来访者介绍“这是一家画廊”,结果被对方理解为“发廊”,还有的大爷大妈觉得,这里既然叫作公园,就把店里的桌子椅子搬到了门口打扑克。

“艺术可以是需要我们‘盛装出席’的地方,但它也可以是只需几步路就能抵达的‘附近’。也许是家门口,也许是街头的某个转角,居民们便可以看上一场展览,这是我们的初衷。”在钱熹临看来,南京并不缺少大型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画廊,而是缺少“短平快”的艺术小空间,因此将店面选在居民区,是希望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地走进来,让艺术真正落地,与生活中的人们紧密相连。

陶谷公园的存在,宛如一阵清风拂过周边居民的生活。人们渐渐发现,艺术其实并不“高冷”,而是与你我生活息息相关,充满着活力和包容。

2021年底,陶谷公园搬迁至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在原有特点的基础上,重新打造出了一个复合型的艺术空间。这里由一个独立艺术空间和一个画廊组成。画廊周边陆续推出了“Something有的没的艺术商店”“公园书店”等文化品牌,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慕名前来打卡。“陶谷公园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进入其中,尝试与艺术相关的事情,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享受。”

漫步在陶谷公园,你会在不经意间被艺术的力量所感染。透过玻璃门,便可以看到展览一角,门旁幕墙上的装饰物寓意着每场艺术展的主题。距画廊不远处,“有的没的艺术商店”安居拐角一隅,橱窗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插画家作品,趣味性地呈现出艺术的实验精神和前沿表达。

当然,陶谷公园给予钱熹临更多的是感动与收获——有些朋友凌晨三四点钟经过画廊,会特意拍张照片发给她,说自己“来看看陶谷公园凌晨时的模样”。“有的没的艺术商店”则积极扶持中国原创插画师,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首展,为自己的艺术生涯揭开了崭新的篇章。而当他们在外地再次办展时,总会热情地邀请钱熹临前去观展,这无疑给了她莫大的欣喜和满足。

“艺术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中走出去的,如果脱离生活,艺术就失去了它的光彩。”钱熹临和伙伴们的最终梦想,是打造一个包含着艺术农场、艺术餐厅等元素的“艺术乐园”。她希望,在南京这个历史人文底蕴与现代艺术气息相交融的城市里,能够“孕育”出更多小型的艺术空间,供年轻的艺术家们互动交流,也让普通人和艺术碰擦出“火花”。

标签:公园;艺术;陶谷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