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青衿之志,薪火相传——九十组文物讲述南京博物院九十年风华
2023-11-10 17:37: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示意图

南唐二陵出土文物

11月6日,南京博物院迎来了她的九十岁“生日”。作为我国三大博物院之一,南京博物院汇聚了众多巧夺天工、妙造自然的文物精品,积淀了悠远绵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江苏文化的重要标识。九十年来,一代代南博人为守护文化珍藏、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文博事业发展长卷中绘就了精彩的南博篇章。

南博院庆期间,一场精心策划的“九十年春华秋实——南京博物院的珍藏”展正式对公众开放,全景式再现南博从1933年到2023年的辉煌历史。

“老大殿”为何设计成“仿辽式”

“救国图存”是20世纪初中国最响亮的呐喊,学界渴望建立一座“规模宏大之现代博物院”开启民智。1933年,“国立中央博物院”应时而生。4月,“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南京博物院前身)正式在南京成立。以蔡元培先生等为代表的一代学人全情投入,以“不输欧美”的眼界追逐梦想,兴建第一流的馆舍、征购第一流的藏品、开展第一流的研究,努力实践中国人的博物馆梦想。

最初规划中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拟综合中国近代地质学、气候学、生物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成果,以“促进科学及文化之进步”为目标,建设自然、人文、工艺三馆。

展览策展人、南博副研究员崔小英告诉记者,这次展览就是以南博90年院史为线,以40余万件文物收藏史为纲,精心选取90组242件珍贵文物展出,回顾了南博九十周年发展历程。

位于南博特展馆2楼的展厅之外,布置了两个大大的书墙,《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南唐二陵》《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书墙上陈列着南博几十年来编著的304件出版物。“南博的建院宗旨是‘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陈列这些学术著作,充分说明90年来我们这个建院宗旨是一以贯之的。”崔小英说。

走入展厅,记者看到,242件珍贵文物与大量史料、档案巧妙整合,以时间为序,展现南博90年的历史沉淀和值得记忆的珍贵时刻。

一件由著名建筑师徐敬直绘制的“‘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示意图”再现了南博主体建筑“老大殿”的设计思路。据介绍,在“老大殿”设计思路形成过程中,梁思成、刘敦桢等建筑大师主张,“中央博物院”作为国家级博物馆,其建筑设计应该“体现中国早期的建筑风格,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而当时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木构建筑就是辽代建筑,因此,徐敬直将南博“老大殿”设计成仿辽式大殿,陈列室内部则为西式风格,成就了“中国现代化建筑中之重要实例”(梁思成语)。

国宝西迁,珍贵文物见证抗战硝烟

景德镇官窑青花万寿纹瓷尊、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铜胎掐丝珐琅海棠式盆天竹衬菊花盆景、掐丝珐琅双龙戏珠纹盘……陈列在第一部分的清宫文物蕴含着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与南博90岁生日的喜庆气氛相契合。

景德镇官窑青花万寿纹瓷尊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庆祝康熙帝六十寿辰的贺礼,周身遍布无数个“寿”字,寓意万寿无疆;铜胎掐丝珐琅海棠式盆天竹衬菊花盆景巧用“谐音梗”,用山石衬菊花寓意“寿比南山”,用天竹花配菊花寓意“天祝福寿”,海棠式花盆寓意“福寿满堂”,谐音借意,表达了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

“这几件文物是‘中央博物院’的早期收藏。”崔小英介绍,“中央博物院”创办之初兼收并蓄,汇聚了一批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的珍贵文物,来自当时的北平古物陈列所、北平历史博物馆等处,有“绘园”“颂斋”“善斋”等名家私藏,奠定了南京博物院丰富的藏品基础,见证了南博创业初期的筚路蓝缕和风雨沧桑。

南博“镇院之宝”之一、明代万历年间的《坤舆万国全图》来自北平历史博物馆,也是“九一八”事变后南迁的重要文物之一,1936年正式入藏“国立中央博物院”。崔小英介绍,《坤舆万国全图》是中文版世界地图,明万历三十年(1602)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刻本已失传,现仅存万历三十六年(1608)宫廷彩色摹绘本,主图是椭圆形世界地图,涵盖五大洲、四大洋以及赤道、昼长线、昼短线、极圈、南北极等地理信息。“《坤舆万国全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是中西方地理观念碰撞交融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西迁。八年间,“中央博物院”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内地合作开展了川康古迹考察、川康民族考察、西北史地考察等工作,搜集了一批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学术性特点的藏品,成为南博馆藏。展览展出了出土于彭山汉墓的东汉佛像插座,其上佛像为目前我国可见最早的佛像之一。

1946年10月,“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回到南京,接收了包括后母戊鼎、毛公鼎在内的多批珍贵文物,此次展出的“胜利之笔”和“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会场用钟”就是征集于那个时期。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会场用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的胜利见证。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位于南京的时“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举行,时间定在9月9日9时,寓意“三九良辰”,表达了中国人民渴望长久和平的心愿。此钟定格的,正是这一被人们永远铭记的时刻。

三家成“苏”,43万件文物蔚为大观

新中国成立后,政通人和、百废待兴。1950年3月,“国立中央博物院”正式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明确了“东南地区物质文化史博物馆”的定位,辅导全国特别是东南五省历史类博物馆建设。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并入南京博物院,三家成“苏”,一座中国的、江苏的文化艺术宝库熠熠生辉,展现着中华文明的厚重与灿烂。

崔小英告诉记者,1949年后南京博物院的文物藏品大多数来自考古发掘、文物征集和社会捐赠,来源多样,蔚为大观。时至今日,南博已汇聚了各类藏品43万余件(套),其中不乏历朝历代的稀世珍品,馆藏数量和质量在国内博物馆中位居前列。

展柜中,由著名收藏家庞莱臣后人捐赠给南博的《鸜鹆图》就是北宋著名的“皇帝画家”赵佶存世不多的一幅代表作。

鸜鹆即八哥,画上两只八哥正在激烈搏斗,空中飘着掉落的羽毛,另一只则站在高处观战,鸟儿伸喙啄击、挥爪撕扯的瞬间纤毫毕现,惟妙惟肖。画中上部还有宋徽宗别出心裁的花押,看起来像“开”字,两横两竖,其实是“天下一人”的意思。600多年后,雅好书画的乾隆皇帝看到了这幅画,在画上御题“活泼泼地”,更为画面增添趣味。

展览上还展出了一批珍贵的殷商甲骨,来自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的旧藏,1951年入藏南博。明义士收藏的这批甲骨,时代从第一期武丁时期一直延续到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内容涵盖祭祀、天象、征伐、王事等几大类。

历经三千多年的风霜,这批甲骨文依然结构匀整、线条遒劲、字迹清晰,为商周历史研究提供了可信史料。

1990年,近代著名书画家何澄家属捐赠给南博72枚珍贵印章,时隔30多年再次展出,这批印章时代自明代至现代,材质珍贵,印文、书法、章法、刀法讲究,除了名号章,还有诗意章,如“斗酒诗百篇”“平生可对人言”“觉今是而昨非”,颇具生活哲理。

阐释文明,出土文物印证古老江苏

配合基建,保护文物。考古发掘是南博院藏文物的一个重要来源。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南京博物院就先后组建治淮文物工作队、华东文物工作队、江苏文物工作队,深入一线抢救性保护文化遗产。淮安青莲岗、南京北阴阳营、邳县刘林和大墩子、南京南唐二陵、南京西善桥东晋“竹林七贤及荣启期”模印砖画墓……这些考古发掘中重见天日的著名文物,入藏南博,也勾勒出江苏文明脉络。

1973年出土于吴县草鞋山遗址的三件玉琮有着“中华第一玉琮”之称,此次展出了其中一件。崔小英介绍,草鞋山的遗址取得两项标志性成果。一是发现“马家浜一崧泽一良渚”三叠层,被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二是草鞋山遗址良渚玉器与陶器共存的现象,拉开了对良渚文化时期社会结构、宗教礼仪和文明程度研究的序幕。

出土于南京江宁的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也是南博“镇院之宝”之一。梅瓶造型优美,纹饰精致,釉质滋润,是现存唯一一件完整的明洪武官窑釉里红带盖梅瓶。崔小英介绍,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新烧成的瓷器品种,也是明代洪武朝瓷器的代表品种,为皇家御用瓷。这件梅瓶出土于明初驸马都尉宋琥和夫人安成公主的墓中,是明洪武朝以红为贵礼制的印证。

“铲”释古老江苏,探源地域文明。几十年来,南京博物院考古者围绕区域文化研究,对大型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硕果累累。苏州赵陵山遗址、高邮龙虬庄遗址、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墓、金坛三星村遗址、连云港藤花落遗址、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张家港东山村遗址、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等考古发掘,相继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入选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寺墩遗址的玉琮玉璧、新沂花厅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猪形灰陶罐、无锡鸿山邱承墩墓出土的战国琉璃釉盘蛇玲珑球、金坛三星村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陶杯、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的错金铜虎……本次展览上选取了这20多次考古发掘的代表性出土文物进行集中展示,呈现了南京博物院在探源江苏地域文明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展现了江苏考古在追溯文明之源、印证大汉雄风、勾勒六朝风华、再现江南胜境、服务美好生活上的积极作为。

□ 本报记者 于 锋

标签:中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建筑示意图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