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无锡天韵社内时不时传出悠扬的乐声。自找到了消失许久的老社长范鸣琴使用过的点鼓鼓签后,社员十分开心,对其拍照摄像、演奏击打,并测长测重、描绘轮廓。社长陈倩告诉记者,“点鼓是天韵社独有的昆曲伴奏乐器,鼓签也是特别制作的,其古老的演奏技法已经失传了,我们正在努力恢复。”
“烟锁梧桐月转廊,云边风送好笙簧。鸣琴鼓板养卿笛,畹老三弦乐老腔。”这首诗发表于1947年《锡报》连载的《无锡公园景事追溯记》。其中的“鸣琴鼓板”,指的就是鼓师范鸣琴(1878-1957)以天韵社内部世代相传的技术敲击檀板点鼓为天韵社清曲伴奏之事。1948年春节无锡天韵社复社,范鸣琴被公推为社长。而四根鼓签由范鸣琴后人珍藏,经过无锡天韵社社员多年的努力,范鸣琴的后人点头答应将其带到无锡来展示。
陈倩表示,寻找鼓签也费了一番周折。因为社员按杨荫浏记写的鼓板节奏谱练习点鼓击打技术时,发现要打出谱上繁密的点子很难,主要原因自然是功力不够,另一方面,寻找最适合打天韵社点鼓的鼓签,显得非常重要。当时,询问范家后人关于范鸣琴留下的鼓签时,回答是见到过,要找找看。2021年春节后,听说鼓签找到了。通过照片,陈倩发现并不是点鼓的鼓签,而像是打小同鼓的大鼓签。陈倩虽然有点失望,却没有放弃,时隔几个月后,点鼓鼓签终被寻到。“范鸣琴的这两根细巧的点鼓鼓签,就如杨荫浏先生记忆中的一样,鼓签的食指与拇指拈捏处,一支是扁头,一支圆头。而他的书里从未提示过的是,天韵社点鼓的鼓签在靠近中指和无名指处,却是略略收细的,这种设计颇见巧思,实际击打起来确实更加轻松而有弹性,应是前辈数代人经验的结晶。它能传到今天,要感谢范家后人对祖先物件的珍视。”陈倩说。
记者获悉,之前天韵社鼓板三弦古老的演奏技法已失传,虽正在努力恢复,因为留存资料过少十分困难。据悉在1949年时,梅兰芳曾打电话给杨荫浏,说“无锡昆曲社鼓板三弦上的高明伴奏技术应予特别注意。”隔年,杨荫浏、曹安和回无锡为阿炳的《二泉映月》等乐曲录音,他们把尚在世的无锡天韵社老社员召集起来,由范鸣琴司鼓板、沈养卿司笛、杨荫浏司三弦、曹安和演唱,用钢丝录音机录了天韵社清曲共计十六折,用时5小时11分48秒。“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录音被抹去了。”陈倩遗憾地表示,1981年8月杨荫浏将手稿装订成《昆曲鼓板节奏记谱初稿》,并在前面写了一篇回忆录《对昆曲鼓板、三弦伴奏的一次录音》,检讨自己当初草率地把剩余录音抹去的错误。杨荫浏去世后,这本手稿就一直存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献馆里。
2013年无锡天韵社复社,社员陈倩、高峰等搜罗资料,逐步发现,非但天韵社的昆曲唱口古朴典雅有不与人相同之处,其伴奏乐器特别是鼓板三弦的古老演奏技法更是唯天韵社所仅存,而后又发现了天韵社《昆曲鼓板节奏记谱初稿》的存在。经过努力,终于在2018年9月,获得了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献馆查阅资料的机会,亲眼见到了雪藏深馆三十五年的天韵社《昆曲鼓板节奏记谱初稿》。“书中的十六折昆曲由杨荫浏以简谱记录,在唱谱上详细标注了鼓板击打符号,其繁密的鼓点符号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清工鼓点以疏为胜的认识。”陈倩说。
记者 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