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开机复织!图纸中的“金陵锦”即将“复活”
2021-05-21 09:22: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云锦传承人根据图纸复原《金陵锦》。 通讯员 薛晓红 南报融媒体记者 丁劼摄

“大脚仙,咸板鸭,玄色缎子琉璃塔。”这是南京曾流传过的一首民谣,其中,“玄色缎子”指的就是拥有1600多年历史、位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南京云锦,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昨天,南京市档案馆发起的“南京云锦档案保护活化项目”在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举行开机织造仪式,复织档案图纸中的“金陵锦”,预计10月1日前完成。当天,走进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看档案读党报学党史”主题党日活动同步启动。

四张织机,传承“云锦艺脉”

南京市档案馆宣传教育副处长王伟介绍,“金陵锦”的云锦纹样出自清末南京规模最大的云锦商家中兴源丝织厂留下的近3000卷档案。在南京云锦的传承保护历史上,“中兴源”功不可没。南京云锦的生产始于东晋,发展于元,成熟于明,兴盛于清,据史料记载,清康熙、雍正年间,南京云锦生产达到高峰,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受到清末至民国期间的战乱摧残,南京云锦濒临灭绝。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丝绸工业非常重视,积极挽救民族工艺。1954年,南京市文化局成立‘云锦研究工作组’,对云锦艺术进行抢救。”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耿奇介绍,1956年10月,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此后南京云锦研究所成立,所搜集到的传统纹样图稿,大多就来自“中兴源”丝织厂。

“抗战爆发后,云锦业务不振,全部机构分拆解散。直至1948年,部分股东重新组织南京中兴源丝织厂生产云锦,当时仅存4台云锦织机、8名工人。”活动现场,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的党员代表就诵读了1959年9月27日南京日报刊登的《云霞出岫分外艳》一文,用当年“中兴源”老工人的故事带领大家回顾云锦重焕新生的历程。

一份意外收获,活化一段“云锦史”

2007年,南京市档案馆接收南京工业遗产档案,意外收获了一套完整的中兴源丝织厂档案,包括文书、科技、实物、声像等多种档案,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云锦意匠稿,也就是云锦纹样的设计图。

为了活化利用好中兴源的云锦档案,南京市档案馆与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开展深度合作,对封存十年的中兴源云锦档案资料共同开展保护活化工作。去年12月30日,基于项目成果的“复兴锦程——南京云锦丝织业百年史料展”正式开展。

一张图样档案,复原华美“金陵锦”

此次“南京云锦档案保护活化项目”,南京市档案馆和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组织专家对近40幅馆藏云锦意匠稿进行了几轮筛选,最终选定《金陵锦》作为复原“活化”对象。《金陵锦》原设计者胡长林介绍,这幅云锦纹样以大朵牡丹花、缠枝莲花和藏族吉祥纹饰为主,是上世纪80年代为西藏客群设计的产品,保留云锦典型特色的同时不乏创新,花型配色风格热烈活泼。“当时为了强调南京云锦的地域品牌,我们给这幅图样取名叫《金陵锦》。”

“《金陵锦》不仅展现了南京云锦千年来的传统工艺,更展示出一种文化精神——坚毅、创新、包容。”耿奇介绍。

南报融媒体记者 唐婷婷 苍淑珺

标签:织机;云锦;南京云锦
责编:王宛璐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