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笔墨当随时代—— 《蜀道 春秋》创作谈
2021-09-18 16:1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年初,光明日报举办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光明融媒体书画大展线上征集及评选活动。我即以去年创作的一幅六尽山水《蜀道春秋》应征。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专家和书画名家组成的评委会对参选作品作出了专业点评,6月5日公布评选出“的最佳主题作品”100幅,《蜀道春秋》名列其中,并应邀于7月23——29日参加本届光明融媒体书画大展专场线下展,与沈鹏、冯远、苏士澍、徐里、孙晓云等书画名家作品共同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众画友致贺之时,纷纷询问创作缘由。为此,我特写以下点滴心得,请大家指教。

作为山水画家,我始终对“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 “江山千古如一,画面世代无穷” 和“为祖国山河立传”这三句名言警句,记忆深刻!

山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国粹,洋溢着中国人的审美和精神追求,享誉世界。我认为厚植家国情怀,自觉以笔墨记录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出的经天纬地业绩,礼赞新时代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发生的历史巨变,是

当今山水画家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回想这幅画的创作过程,至仍心潮起伏。前些年,我曾乘火车自蓉返宁,沿途所见,峰岭相携,逶迤磅礴,大山阔水,伟岸雄浑,撼人心魄。我认为,道路的变迁应该是见证中华大地山川巨变最形象的载体之一,而四川的道路,从古代的栈道、木帆船到今日的高铁、高速公路和各类机动船,则是中华大地最集中、最壮丽、最令人自豪的山川巨变。后来我数次去四川游览写生,对川北、川西等地道路的沧桑之变,感触特深!到去年七月,经反复酝酿,九巧一罢,我最终确定从“蜀道春秋之变“这独特角度,来赞美新时代中华大地山川巨变的定位。

题材定下后,我即以自已积累的多幅蜀中写生旧稿为蓝本,融入蜀地游历的感悟,经反复构思确立了俯视深远的构图,画幅中以“山”和“水”为主体,右侧的山岩近处嵌上古代的栈道,作为蜀道沧桑之变的源头;左侧的山岩间是当代隧道和高速公路;远处蜿蜒起伏的群山间,高铁穿腹而过;中间水流奔涌的河面上则是时尚的客、货轮和机动船队。整幅画面重峦叠嶂,浑厚苍茫,物象坚实而稳固,历史的遗存与当代崭新巨构古今辉映,实境与虚境融合,形象地强化了“蜀道春秋”的内蕴!在技法上,浓、淡、破、积、泼、焦、宿墨兼施,勾、皴、点、染齐聚,——整幅画施墨浓重赋彩轻淡,在展示蜀道沧桑之变最有代表性的“系列形象”的同时,又在右下部以粗壮笔墨画了一组古朴苍松,意图营造出思接千载的悠远氛围,让今人慨叹诗仙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景象,已永久地化作农耕时代苍凉的背影!

我由衷感到新时代的画家在同全国人民一起,与祖国同频共振,不断创作出家国情怀浓郁,专业水准精深,学术性和普及性兼优的优秀作品,方可有所收获,不负时代!(郑先锋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会员)

标签:
责编:崔欣 易保山
下一篇